一年一度的春运即将拉开序幕。由于新的火车票预售期有所延长,这几天,很多旅客已经着手购买车票。回家的期盼和买票的焦虑,在多少人心中交织。
焦虑,是因为每年春运都存在买票难,部分车次甚至一票难求,即便熬夜排队,也可能空手而回。一票难求的根源,在于特定时期的供需矛盾,铁路运力难以满足春节前后的巨大需求。如何调节运力,需要将很多因素纳入考量,不是简单做做加法就能解决,但保证车票购买的公平、便利,却是当下应该做到,也是可以做到的。
这两年,电话订票、网络订票等平台的推出,让很多旅客足不出户就能购票,免去了寒日排队之苦。铁路部门做出的努力,公众都看得到。然而,将科技手段引入购票过程,是否带来新的不公平,也是不能不面对的问题。比如说,在春运大潮中,农民工是主力军,他们有条件利用这些新的购票平台吗?目前,网络、电话订票的预售期是20天,代售点和车站售票窗口是18天,前者自然是优先考虑的对象。但农民工之中,有不少人不会上网、没有条件上网,也没有网络订票必需的网银,网络订票是“此路不通”。那么,电话订票呢?也不简单。按语音提示的各个步骤走一圈下来,碰上“系统忙”,便不得不重走一圈,几圈走下来,还可能“无票”。到头来,还得回到排队的老路上去;此时,票源已经被网络、电话提前挖去了好大一块;虽有团体票,要达到所设条件,也不容易……
不是要否定网络、电话订票的意义,而是说,引入新手段的目的,是提升购票服务的质量,不能顾此失彼,甚至造成新的不公平。否则,空有科技的外壳,却没有以人为本的内核,就成了玩“概念”。对此,公众是不会买账的。
其实,被“高科技”歧视的人,也不只是买火车票的农民工。网络发达,微博红火,利用新科技手段拓宽服务渠道,本是好事,一些部门、机构却空有“创新”的热情劲,缺少“念旧”的人情味,把一部分服务对象给丢下了。比如,现在有多少公共考试,只能通过网银缴纳报名费?这到底是在为谁提供方便?一些工作方法看似陈旧,但只要服务对象还需要,就有它存在的价值。提供服务的人,要主动适应服务对象的需求,而不是相反。
以人为本,是要全面考虑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踏踏实实地做好服务,不然的话,恐怕连“概念”都玩不好。网络、电话订票的种种弊病,早被人“吐槽”无数遍。类似的毛病,很多服务机构都有,只考虑工作便利和成本节约,而把麻烦留给“客户”,繁琐的电话语音提示,就是一例。在这方面,一些商业企业做得更具人性化,动力在于消费者会“用脚动票”。因此,提供改善服务的动力,是个关键。
(相关报道见A7·春运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