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入梦,梦不香甜。梦中的自己变成人偶,被无数充电线纠缠住动弹不得。醒来一身冷汗,抬眼望去找出“罪魁祸首”——床边的桌上放着的一堆周末大扫除整理出的各式充电线,有手机的,有相机的,有平板电脑的,以移动设备为主,其中光手机充电线就10根有余。冷汗尚在,无奈感却油生:现代人竟离不了这些线,只能变成“线”代人。
每天,家里人出门总不忘相互提醒带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充电线、耳机线。令人苦恼的是,这些线却很少通用,而且产品一旦升级换代,线又变了。为了减少“线”的困扰,不得不又去购置了各种蓝牙无线设备。于是,家里的科技产品日渐增多,搞得人有些晕头转向。
昨夜一梦,却敲醒梦中人。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困扰的根源并非是“线”,而是“线”代人不愿意在已经密密编织的网络生活中主动“离线”。即使在工作之余,互联网、智能手机、便携式电脑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私人生活,人类正在变成屏幕的“奴隶”。据国际电信联盟最新消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平均每百人中就有86人拥有手机,全球手机用户达到60亿,仅中国就有近10亿。特别是智能手机问世以来,很多人更是机不离手。去年2月,国内一家媒体曾发布了一份有2000人参与的调查报告,14%的被调查者连上厕所也不忘“抓紧时间”发短信或刷新微博。细想之下,自己确实也过着“被屏幕绑架”的生活:上下班途中一路把玩着手机;回到家也是捧着平板电脑;朋友间吃饭聊天,有时更像是手机和手机的聚会……
“线”代人最大的担心是“离线”后就和生活圈子脱节,但保持“在线”真的会给生活带来很大差别么?其实不然,很多时候为了处理大量的重复信息,往往耗去了过多精力。去年长途旅行期间,我曾享受过一段“离线”生活,不用盯着屏幕顿觉眼神清亮了,而不用频繁刷微博或邮箱,点击阅读消除未读信息,人也变得不那么焦虑了。旅行回来,和同事朋友一交谈,“不在线”期间的大事都没错过。但重新“在线”却令我差点忘记了这段生活的美妙。
或许,人就应该偶尔“离线”,去找寻“线外”的那片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