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没有华丽的语言
另一个相似的故事发生在山西的临汾,这次挺起肩膀的是一个女孩。同样是在年幼时遭逢家庭变故,在成人选择逃避时,他们选择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庭的责任。他们照顾的,都是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孟佩杰,1991年出生,5岁时生父因车祸去世,生母病重,无奈将她送人领养,两年后生母去世;5岁的孟佩杰由养母照顾,三年后养母刘芳英因病瘫痪,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8岁的孟佩杰开始为生计操劳,靠着养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独自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2009年,孟佩杰被离家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悉心照料着养母。孟佩杰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养母,也让养母重塑了生活下去的勇气,这个开朗的女孩,脸上不存一丝阴霾。
谈起孟佩杰,朱波说:“孟佩杰是从大家推荐的材料中发现的,第一眼就被这个女孩吸引住了:那些故事是发生在她身上么?是不是用错了照片?这是个阳光灿烂的姑娘,她的脸上和别的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稚气,没有丝毫怨天尤人的感觉。”谁来拍摄这个短片呢?朱波特意挑了心思细腻的女编导陈丽。朱波对陈丽讲:你要注意一下她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她8岁就开始围着灶台转,你一定要让家中有8岁孩子的观众看到,她和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不同,你还要告诉大家,她是怎么做到的。后来,陈丽成了孟佩杰最好的阿姨。短片剪辑完成后,吸引了机房里很多人,这些见多识广的编导们落泪了,毕竟,这还是个孩子。
《感动中国》让孟佩杰引起了最大的关注。孟佩杰入选,也让《感动中国》在人物类型上有了新的突破。
梁建增说:“这是一个90后。很多观众说,这是90后第一次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在大多数观众的概念里,80后90后普遍缺少韧性,因为有长辈共同宠爱,怎样回报给家人,是这些孩子很少考虑的。他们是不是懂得孝道,是不是懂得爱和责任?孟佩杰的故事让很多人改变了想法。”《感动中国》第一次选择了90后人物,也拥有了更多的90后观众。
孟佩杰曾和妈妈一起接受另一个颁奖。当主持人问及选择男友标准时,孟佩杰说了一个三好标准:“人好、心好、对我妈好。”妈妈补充了一条:“要有公公、婆婆。”
在妈妈的心里,佩杰从小没享受过父爱母爱,希望有身体健康的公婆疼她。说到这里,妈妈很动情:“若有来生,我们还做母女,我要好好照顾她补偿她!”听到妈妈这么说,孟佩杰顽皮地笑:“下次我来做妈妈,她做女儿,我要好好照顾她,等我老时,她再照顾我……”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声声的关切。
这个山西来的小女孩让朱波感慨太多了,他自己的孩子刚好和孟佩杰年龄相仿。朱波说:“这个孩子和她的妈妈,并没为社会做出别的贡献,但能照顾好自己的家人,一样可以感动中国。在以前,孝仅仅是一种民间认可的道德,我们没有这样的类型,或者说因为到处存在,所以才被忽略了。现在,全国道德楷模评选里专门有一项是孝老爱亲。”
当社会上一些人还在理直气壮地给80后、90后扣上一顶“亲情观淡薄、害怕承担责任”的帽子时,洪战辉和孟佩杰,两个孩子给这个社会带来了一种清新的力量。年轻人不妨问问自己:你能做到这一步么?
《感动中国》人物里,有温情有感动,但有一类人物,能给人力量感。他们为了生存环境的公平正义,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利益链,曾接受过死亡威胁,曾孤立无援,他们非常值得我们敬重……
朱波常说,《感动中国》人物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的内心。对于陈晓兰和刘姝威这样敢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利益链的人,朱波尤为敬重。他说,这样的《感动中国》人物非常具有力量感,他们能照出我们内心的懦弱。我们大部分中国人的性格,都是隐忍的,看到很多不公平的事都要忍,逐渐向这个社会种种不平妥协。但是陈晓兰和刘姝威却能给我们一种力量,她们为了这个社会更好,舍弃了很多东西,甚至因为她们的坚持,伤害到家人的利益和安全,不被人理解。她们这种挺身而出和顽强坚守,真是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