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9日,农家妇女高淑珍走上了“感动中国”的领奖台。从1998年开始,目不识丁的高淑珍带着5个残疾孩子,在自家小院创办了一所“特教学校”,让残疾孩子免费吃住、免费接受教育,快乐健康地成长。15年的时间过去了,高淑珍用宽厚而绵长的母爱,为120多个残疾孩子洒下了一片阳光。
1 有些“私心”的开端
春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唐山市滦南县洼里村一座普通的农家院里。6间北京平、5间倒座儿,院落很宽敞。但走进去,每间屋子里都很拥挤,一张张双层床、几个大火炕,上面都铺满了被褥。一间大屋子里,摆放着几十张单人课桌,板凳上坐着一个个肢体残疾的孩子。
高淑珍话不多,却句句都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她的“爱心小院”最初的建立更像是一个农村妇女的赌气。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患上了类风湿,高淑珍辗转全国各地数家大医院,花去多年积攒的2万多元家底,又欠下了一屁股外债,但最终儿子还是落下了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1998年,王利国到了入学的年龄却被挡在校园外。高淑珍难过得吃不下饭。她决定自己在家教儿子:“咱家离学校远,赶明儿妈妈在炕头给你办个学校。”高淑珍了解到,周边十里八村,也有像儿子一样因为残疾而失学的孩子,高淑珍决定办个免费的“家庭学习班”。
1998年4月,“特教学校”开课了。4张课桌,5个学生。课本是从村里已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家里借来的,教师就是被她“拉下水”的刚初中毕业的女儿王国光。“体育、音乐和品德课一样不少,健康孩子咋样咱就咋样。”每天高淑珍用自行车把孩子接来上课,中午孩子们就在她家一起吃,晚上再把孩子给送回家。留在家中的残疾孩子大多贫困,高淑珍的出现解了众多家庭的燃眉之急。
到了第二年,附近其他乡镇的家长们听说洼里村有个大好人,也纷纷把残疾孩子送来了。“学生”从最初的5个逐渐增加到了30多个,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安心读书,高淑珍索性让他们全部吃住在家,却坚持分文不取。“我也是个残疾孩子家长,知道这样的家庭不易啊!有的家长为给孩子治病欠下不少外债,我怎么能向他们收钱?”
最近几年,高淑珍和她的特教学校的名声越来越大,入学的残童也一下子达到了39名。为了贴补家用,原来很少出门的高淑珍被逼着做起了买卖。她经常天不亮就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一些日用品去赶集,一骑就是几十公里,集上没卖完,她就走街串户地卖,有时刚一张嘴,就被轰了出来。刚开始那会儿,听到人家说的难听话,高淑珍心里憋屈,忍不住蹲在人家门口哭,“哭完了寻思寻思,把泪擦干净了,还得继续。家里还有一帮孩子呢,我就这么放弃,不中啊。”
和孩子们在一起,高淑珍的心里总是快乐的。39个孩子,大部分因风湿病造成肢体残疾,高淑珍就自学按摩技术,每天都要轮流给孩子们进行按摩。每天从清晨到晚上,高淑珍都累得腰酸腿痛。可劳累一天回到家,到教室转转,看着孩子们学习的专注劲儿,看着孩子们小本子上工工整整的字迹,她立刻就觉得浑身上下轻松许多。
2 有缘千里爱为“媒”
高淑珍的大爱照亮了身边的每个人,女儿王国光就是最先被她照耀的人。当初,原本就很懂事的女儿看到家中的窘况,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梦想,打算去县城打工贴补“家用”。但为了这群残疾孩子的学业,高淑珍硬是说服女儿留在家中“任教”。
在农村,姑娘十八九岁就开始找婆家,王国光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漂亮姑娘,上门说媒的踏破门槛,可高淑珍统统都给挡了回去:“闺女还小,过两年再说。”她甚至还为女儿定下了苛刻得不近人情的择偶条件:第一不能嫌弃她残疾的儿子,第二不能嫌弃这帮孩子,第三要在咱们家过。高淑珍的这些要求又让王国光哭了多日,“你想,定这么多规矩谁还会来?”私下里,她不只一次愧疚地对女儿说:“妈知道你不小了,可你走了,谁帮妈教这些孩子呢?你别怪妈!”从此,王国光再没有走出这个家,她的青春伴随着残疾孩子的成长而一天天流逝。
“到结婚了我都有点不敢相信真有人能达到妈的三个条件。”王国光笑了。11年前,邯郸籍志愿者王利忠背着背包敲开了“爱心小院”的大门,巧合的是,开门的正是王国光。志愿活动3年后,王利忠和王国光结婚,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上门女婿。
一切仿佛是天意。王利忠在华北矿建马万水工程公司上班,偶尔在一份包裹元器件的旧报纸上看到了高淑珍的事迹。“说实话我当时也不相信,也怀疑过这个学校,不说从哪找来那么多残疾孩子,就免费吃住这事我就觉着不可能。”抱着求证的心思,王利忠决定亲自去一趟。2002年的五一假期,王利忠来到小院。“一看才知道都是真的,当时我很自责,因为和他们比觉着自己的想法太低俗了。”王利忠说,他当时的想法就是先在这里教半月的课,出些微薄之力。
“那次没走成啊!”王利忠笑了,半个月的时间,这个会弹吉他、会写歌的大男孩让残疾孩子们眼界大开,等到王利忠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时,以班长赵洪刚为首的孩子们有的堵门,有的抱住他不让走。王利忠眼圈一红,心一横:“哥不走了,再陪你们几个月。”王利忠为此办了停薪留职,当时他的目标是“教够两年我就走”。2003年,王利忠的目标即将完成时,小院又遇到了麻烦:正在上课的老房子已成危房,30多个孩子面临无处可去的困境。“当时我妈(高淑珍)免费办学就没存下几个钱,那时我一走,这个学校可能就完了。”王利忠又暗暗作了决定:等房子盖起来再走。他不顾家人反对,将工作辞掉留在了洼里村。
“那时候想,盖个房慢点,一年多总可以吧,但一盖就是4年。”为了攒出盖房的钱,王利忠开始没日没夜地在外打工,他做过业务员、卖过饲料、学过电气焊、做过搬运工,新房每填一层砖,就让王利忠兴奋好一阵子。而为了省钱,他甚至减少了回家的次数。“2007年房子盖好后就是个空壳,里面什么也没有。”这次王利忠作了第三个决定:帮人帮到底,帮忙把门窗都装上,孩子们能住进去就行。可王利忠到底也没走成,并根扎在“爱心小院”。2005年王国光和王利忠结婚,如今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8岁,一个2岁半。
王利忠的父母健在,家里还有姐姐、妹妹和弟弟。因为舍不得每次几百元的路费,十几年间,他只回过3次老家。王利忠辞职,曾让全家不知所措。“爸妈都很朴实,他们知道这边的情况后也都开始慢慢支持我了,可我还是觉着没尽到儿子的义务。”王利忠眼圈红了,不愿再说下去。王利忠辛辛苦苦赚回来的钱全花在了残疾孩子身上,自己儿子撒娇要零食吃,他非但不肯掏钱,还气得踢了儿子一脚。
“为了多挣几个钱,我什么脏活儿、累活儿都干过。”王利忠说,他和岳父王跃元耕种20多亩水稻和4亩大棚蔬菜。农闲时,他外出打工。而他的妻子王国光在14年的时光里,整个生活就是这个小院。“现在啥心思也没有了,就想着好好带这些孩子,我妈不中了我带,我不中了我儿子带。”王国光语气很坚定。
3 39个孩子的别样暖冬
“爱心小院”一日三餐免费,住宿免费,全国各地的好心人都认识了高淑珍,捐款和物资从四面八方送来。高淑珍有她自己朴素的“农村理儿”:“这个钱是给孩子们的,就是得给孩子们用。而且也要给那些好心人一个交待,不能让人家捐了钱,不知道咋花的。”在北京市中淇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勇的帮助下,小院目前正在统计各类捐款,同时为达到专款专用,他们将请专业财务人员来对这笔款项进行管理。高淑珍之所以这么做,是不想“辛苦了14年,最后再让别人在背后说闲话”。
“这十几张双层床,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们捐赠的;这台电脑,是唐山的一对年轻夫妻送来的,他们还找来工人为孩子们安装了炉子,但说什么也不肯留下姓名;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出钱买来好几车煤,解决了我们一冬的做饭取暖问题……”高淑珍流着泪说,“没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也许撑不到今天。”
支撑着这个大家庭走到今天的,还有那些来这里爱心支教的年轻人。每逢寒暑假,总有来自市区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孩子们身边当义务“老师”,短则数周,长则数年,他们不领薪水,却把爱无私地交付给了这些残疾孩子。他们充满爱心,他们热情洋溢,歌声与欢笑是他们带给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
身边越来越多的支持和鼓励,让小院儿生机勃勃。而最大的转变者莫过于高淑珍的丈夫王跃元,“以前我对这个事不满意,也理解不了。家里都是残疾孩子,做一天活计回家,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对于王跃元来说,每年三十几个孩子和一大家子人的口粮,全得依靠一年一季稻子的收成。钱少可以少花,但粮食少了孩子们和家里人就会饿肚子。为此,他每年都要在耕种自家十几亩地之外,再多承包几块地。农闲时,他还要到唐山市区、曹妃甸一带去打些零工。可老王外出打工挣的钱,总是很快就被高淑珍花在孩子们身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王都不能理解高淑珍的举动。为这事儿,老两口之间没少吵架,甚至提出过离婚。但王跃元知道高淑珍的脾气,她认准的事儿,八头牛也拉不回来。
15岁的蔡彦超是衡水人,左手残疾导致身体协调能力不太好,但他十分聪明。蔡彦超说:“我刚来的时候连衣服都不会穿,还经常打人骂人。是高妈妈像亲妈一样照顾我,哥哥姐姐给我穿衣服,一笔一画地教我写字,还有许多不认识的人给我们送来吃的、穿的和书本。现在我的坏毛病都改了,字能写得好了,还学会了做数学题。我以后要自食其力,同时帮助更多的人。”
患有类风湿的刘双,算是“爱心小院”的“元老”了。她从7岁开始在小院里学习,如今已经16岁了。多年的类风湿使得刘双的双腿关节变形,行走十分困难,每到降温时几乎走不了。午饭和晚饭后,高淑珍干活回来就给儿子和同样患有类风湿的刘双按摩双腿和双脚。“高妈妈从地里干活回来累得不行了,还一头一个,给我和利国哥哥来回按摩,王姐姐手把手教我们写字。”刘双很重情义,又善良,每次提起那段日子,她都会说:“没有高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
15年来,先后来高淑珍这里学习过的残疾孩子已经超过百人。孩子们的变化令人欣慰:原来不会走路的孩子,经过锻炼和按摩,能够拄着拐杖行走;原来不敢跟别人接触的孩子,现在和同学有说有笑;原来不识字的孩子,现在可以阅读报纸……忙碌而平静的日子里,高淑珍面对和执著的依然是这些孩子的生活与求知梦想:残疾孩子不仅要学到文化,更要掌握一技之长。
滦南县政府已经为“爱心小院”作出了新的规划,今年开春,将在小院的后面为孩子们建设标准的教室和宿舍。深夜,小院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有旗杆上的五星红旗在猎猎作响。高淑珍仰头望着天空,小院的春天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