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电影在国内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冷遇。且不说《萧红》的艺术质量如何,起码先让观众有机会观看,再下定论不迟。但自称熟悉市场的影院经理们,吃准这部艺术片没票房,连排片都不排。
年初,喜剧片《泰囧》卖了近13亿票房时,我曾经为“中国观众终于欢笑了”而叫好。可是动作片《十二生肖》超过8亿票房,搞笑的《西游降魔篇》冲向12亿票房,而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伊朗艺术电影《一次别离》只有400万票房时,我警惕了。人们的口味大多转向娱乐大片,我们的观众真的只会笑,而不会思考了吗?
电影,是最具精神感染力的艺术品种之一。电影史上名垂千古的基本都是艺术电影,如《飘》《偷自行车的人》《马路天使》等。就是好莱坞的所谓大片,也多具有深刻的艺术人文内涵。当然,国产艺术片遇冷的原因有多种,艺术质量不高,是人们最常挂在嘴边的批评。就算《萧红》值得商榷的地方很多,但最近上映的进口片《艺术家》《悲惨世界》呢?质量上乘,不也逃脱不了票房悲惨的命运吗?
是观众在商品社会里,欣赏变得平庸了?影院经理视票房为唯一,而又将大众引向平庸?总之,以刺激感官、娱乐至上为主的影片正大行其道。
我还想举音乐欣赏同样窘迫的例子。去年有人问上海的爱乐者有多少?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勇博士回答:6500人。相比高雅音乐,流行音乐的歌迷无以计数,一个歌星演唱会,会引来万众痴迷。有人说这没有可比性。但能引发人们对人生、对世界进行深邃思考的经典音乐乐迷,没有与经济同等取得明显的增长,是事实。
对艺术电影的兴趣,是要逐渐培育的。这些年,上海的几家剧院都开办了公益性音乐讲座,目的就是寻找和挖掘经典音乐爱好者的“新面孔”。而培育艺术电影的影迷,场所在哪儿?机构在哪儿?这些年,电影界的有志者一直在苦苦寻求创办艺术影院的途径,但最后都因为资金短缺等无疾告终。
我真的担心,艺术电影因观者寡,进而摄者少。恶性循环下去,我们的大银幕越来越多,却全是恶斗、傻乐。没有艺术追求的大众电影文化,会将观众引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