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家校对话机制
因为对孩子上课的座位不满,一名家长直接致信市教委,投诉老师。在昨天的会议上,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指出,之所以这样一件看似很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引起家长强烈不满,正是因为家校沟通不及时造成的。学校应该通过设立热线电话、家长接待室、微博、虚拟社区等多种形式,建立家校交流、对话的渠道和机制。
“家长管理”实践不足
本市中小学家校互动机制创新项目组在全市16个区县(除原卢湾和徐汇)的608所中小学开展问卷调查(其中高中82所、初中16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5所、小学288所)。调查显示,目前各中小学对“家校互动”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80.1%的学校关注如何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探索和实践;
●56.4%的学校关注“如何有效利用家长资源提升办学力”的探索;
●开展“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研究与实践的中小学数最少,只占54.3%。
积极探索初见成效
“从家长做起,让社会真正了解学校,理解、参与学校办学的改革和质量的提升。”课题组组长、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士强介绍,在本市一些学校,这样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效。
汽轮小学作为一所原汽轮机厂的子弟学校,一度办学困难,生源流失严重。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七成的情况下,学校仍然将这些文化程度不高、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家长请进校门,设立“畅说美丽大中国”家长资源库,设立“乡韵传播员”,和家长一起开发“家乡游戏跟我学”微型课程,并成立“紫马甲”家长护校队,赢得了更多家长和社区的理解与支持,生源回流明显。
在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所有家长均可自由报名参与,在为期半天的督学中,可进行“七个一”督学工作,即听一节随堂课、与老师进行一次交流、与同学做一次沟通、与领导做一次访谈、填写一张问卷、巡视一次校园、完成一份督学报告。仅上学期,就有200余名家长报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