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昨天分享了他的一次“奇遇”,有点滑稽,但其实很不好笑。
前几天他打电话给一个老同学想邀他聚聚,自其10年前进了市郊一个乡镇的领导“班子”,他们就再也没联系过。一通电话下来,朋友明白他完全是自作多情了。因为这位干部坦率地说,他现在基本不和老同学联系了,因为“层次差得实在太多了”。
刚听他说层次有差异时,朋友以为是共同语言问题,听着听着明白了,原来他是觉得老同学们档次太低了,已经没有交往的价值了,“高中同学还可以,大部分还有正规的工作,初中就不行了,很多就留在农村里,做工人的也有!”
按这位干部的说法,他之所以不再和老同学们接触了,是因为“自己圈子里的人都聚不过来”,而和这些人聚会才是有意义的。
可能成功人士都有表达的欲望,这位干部和我朋友讲了一个多小时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听来听去不外乎“花头”“领导”“权”“背景”“圈子”这么几个关键词。简单地说,他认定自己没有上升空间了,现在的人生哲学就是“混”,工作过得去,关照好小兄弟们(他的部下),就一切OK了。最大的追求是能换个好点的分管条线(现在分管的工作一年只有几千万的工程量)。
打完这个电话,平白被贴上“读书好的都没花头”的标签,朋友胸闷了好几天。我听完这个故事,也好一阵纳闷。自己同学中也有不少有一定职务的公务员,工作中接触过的领导干部也很多,这样赤裸裸把自己和群众划为两个“层次”的干部还真没见过。
但这个现象值得警惕。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被照顾或服侍得妥妥帖帖,工作就是吃喝混圈子,时间一长,就觉得自己和群众是两个世界的人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样传统的亲民爱民作风,在他们眼里简直就是笑话。
我们看到了年初中央八项规定展示的亲民姿态,看到高层领导出访、调研时拆掉了封路隔离栏。而朋友老同学的故事,显示某些基层领导和群众之间的隔离栏,往往比高层领导还要多,还要结实。真该到彻底拆除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