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北京的超常儿童实验班逐渐增多了,2005年育才学校有了超常儿童实验班,紧接着清华附中有了“优才班”,人大附中也有了“早培班”。这两年不少学校也悄悄有了“小五班”(小学五年级直接升中学的班级)。
各种“神测”越来越多
20世纪初,心理测验兴起以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提出了智商这一概念,人们开始以智商作为定义天才儿童的标准。后来,人们又对用智商来定义“天才”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定义天才儿童,不应忽视非智力因素。
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指出,我国大陆心理学家提出了“超常”或“超常儿童”的概念,从中外心理学家对儿童智力普查的结果来看,智力超常儿童占同龄儿童的比例一般为1%至3%,也就是说至少97%的孩子应该都是普通人。没有任何研究表明,超常儿童在人群中所占比例发生了增多的趋势。
然而身在家长圈中敏感的父母认识到:这两年参加各种“神测”——超常儿童筛查测试的人数却在年年升高。
许多孩子参加培训
与学者的冷静态度不同,培训市场上的专家显得非常热情。
“在带女儿考育民、育才这半年里,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作为家长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是失职。”北京市朝阳区的全职妈妈柳女士说。
说起女儿,柳女士总是充满骄傲。女儿从两岁起就表现出了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她疯狂地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历史故事,已经缠着妈妈讲完了《世界历史》《上下五千年》;并不怎么刻苦练琴,在音乐课上总是第一个听出和弦;让她学围棋,她很快就能下赢比她先学的哥哥、姐姐。柳女士给女儿报了中科院心理所的“创新学习班”,希望能获得更加专业的指导。
听朋友介绍北京有一些学校招收“神童”,柳女士决定试一试。刚有了这个念头,就赶上“育民”的考试。于是,柳女士带着女儿去“裸考”了。在等待的时候,柳女士才发现周围的不少家长早已熟识,原来他们都上过“超常儿童”的培训班。与女儿同时出来的另外一个女孩,却从头到尾把考试中出现的每道题都画了出来。并且一边画一边说:“这样的题我见过”、“这样的题我们练过”……
柳女士第一次感受到了培训与否的差距。
“超常”无法培训获得
心理学硕士毕业的王女士有一个五年级的儿子,他们也参加了本月初在中科院心理所举办的“超常儿童”的测试,没有获得通过。“家长们都说了,现在孩子们都去参加培训了,去年有得B的就能进入下一轮,今年得B就不行了。”一位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的话似乎印证了家长们的猜测。
不过施建农却说:“真正的‘超常’是无法通过培训获得的。”曾经有连名字都不会写的孩子,照样能通过测试筛选出来。
为考超常班而进行的培训有哪些内容呢?记者咨询了“巨人”一位姓秦的老师,“加强课内学习的内容,同时做一些思维方面的训练,其实也就是简单的奥数题。另外英语、语文不需要培训,阅读广泛一些就可以了。”这位老师说,“说实话,早培班里面都是学奥数的牛孩,所以要早动手准备。”
而施建农介绍,对超常儿童进行筛查的测试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成绩不是随随便便经过培训就能提高的。“虽然说只要测试就一定存在误差,但是,这么多年我们可能会漏掉一些优秀的孩子,但是基本没有误测过。”
曾经有不少家长向施建农咨询用不用培训,“我通常都会问他们这样的问题:培训班会给你什么承诺?”其实,基本培训机构给出的承诺是:过不了初试就退一半的钱。也就是说培训者连通过初试都无法保证。而且,按照超常儿童在人群中通常所占比例为1%~3%算,“假设我们‘超常’实验班的孩子都出自培训班,那么也会有至少97%的孩子注定是考不上的。”施建农说。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