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上海市民居住的石库门
现在让我们进入上海普通市民居住的石库门,进入这种建筑的深部空间。
我在“殖民地风格与简屋”的那节文字中曾经说过,因小刀会的骚乱、太平天国的暴力,在江南一地曾经有过大规模的难民潮,难民潮之汹涌、之澎湃,是完全地冲垮了当年上海道台设置的“华洋分居”的藩篱,与此同时,为了迅速地安顿来自长三角的男女难民,租界当局推出了大批简屋,这种简屋,你可以将它看作未来上海最重要的民居之一石库门的雏形。稍后,当租界工部局出于安全因素将简屋拆除一空,石库门建筑便在简屋地基上正式亮相。
那么,对石库门建筑最正确的描述又是什么?通常来说,石库门建筑的高度一般为二层,平面的设置有中国传统的江南民居成分,却显而易见地借鉴了西方联立式住宅布局方式。石库门的两扇黑漆厚木大门一般宽为1.4米,高约2.8米,门的四周通常用花岗石或宁波红石(砂岩)做一个门框(石库门一说由此生发),门头上砌三角形、长方形或半圆形凹凸花纹,大门上有一副铜环或铁环。由于这种住宅比四合院占地省,又比欧美式洋房造价低,一经问世于英租界,便很快地流传于上海老城厢内外及近郊一带,以致遍布全市。
历史中最早记载的石库门里弄,系1852年建造在宝善街(今广东路)的公顺里。
建筑史专家们确认,从19世纪70年代起,上海的石库门建筑较为著名的有洪德里、棉阳里、吉祥里、敦仁里、兆福里,它们全都可以算作第一代石库门,这个时期从19世纪70年代一直绵延到了20世纪头10年。
1910年之后,上海的石库门建筑进入第二代,也即所谓的后期石库门时期。
与第一代石库门相比,后期石库门在总体布置、单体设计以及建筑的细部装饰方面都有大的变化和改进,上海建筑史专家对此如此评述:后期石库门的排列比早期石库门更加整齐,同时弄堂也有了加宽,由以前的4米扩展到了5米。单体设计则由原来的三开间二厢房变化为单开间一厢房或双开间一厢房。建筑的细部,譬如栏杆、门窗、扶梯、柱头、发券等,全部采用西方建筑细部装饰的处理手法,屋面沿口安装了白铁落水管。
在上海,后期石库门典型的有宝康里、大庆里、珠联里、渔阳里、斯文里以及老会乐里。说到老会乐里,这里应该多讲几句。老会乐里这里本是萧索、荒凉的田野之地,后来来自南浔的大富商刘景德,在1944年买下这儿的地皮,翻建后的里弄被称为会乐里。
1913年,随着公共租界将泥城浜彻底填埋,随着上海不断地辟筑起新马路,西藏中路终于应运而生。
在越过了1918年之后,再下一个20年中,当上海的现代性在中国东部这个区域得到进一步的体现,石库门建筑同时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第三代石库门应运而生。那个时期,石库门再次发生了变化,垂直向上,由早前的二层上升到了三层,外立面的处理与以前也有了更多不同,西方装饰艺术派的细节比比皆是,尤为重要的是,有了抽水马桶,这使得上海市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一个质的提升,或许苦力黄阿根永无可能享受这一次的西方物质文明,但不断扩展开来的上海中产阶级却是感同身受了。
1923年,在法租界的勒非德路与贝勒路相交地,有两个兄弟共同投资建造的第三代石库门里弄伫立于此,共有两条里弄,一为梅兰坊,一为瑞华坊,它们全都符合第三代石库门的特征,不仅高达三层,清水红砖,古典趣味的立面装饰,内部空间中,又全都装备着抽水马桶。为此,你若要租在梅兰坊,不拿出四根小黄鱼便成了一件绝不可能的事情。瑞华坊档次稍微下降一点,但居住于此的都是民国时期生活相对优裕的男女,其中包括一些越剧名角。还必须说明的是,促使这种建筑空间在上海大量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非某个天才建筑师的审美理念,追本溯源,它的诞生应该归功于以巴富尔们为代表的西方政治势力在19世纪中期对上海的楔入,以及伴随着这种政治势力一同来到上海的西方文化对这块地域的反复浸淫。还要加上西方各大洋行,它们的介入和推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