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民航总局出台的一项新规定,对“空中飞人”一族似乎是不小的福音:包括上海浦东、虹桥在内的国内八大繁忙机场,将禁以“流量控制”限制起飞。此举意味着,这些机场的航班除了天气和军方活动以外,不再受对方机场管制影响而推迟起飞,有望减少飞机关舱门还在机场长时间等待的现象。
不知从何时起,出行坐飞机成了很多人的一块“心病”。我自己做了一个统计,最近两个月的五次出差,飞机居然没有一次准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机舱内干等了两三个小时,又闷又热,以至于后来空姐很抱歉地告诉你“已经没有冰块,因为冰块都融化了”。而最夸张的一次,是离起飞前两个小时被通知航班取消,那时人已快到机场。更为痛苦的是,改换的航班还从虹桥换到了浦东……
不可否认,“航班延误”已成为公务商旅一族与机场、航空公司之间的最大矛盾,也难怪前段时间,乘客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严重冲突频现媒体报端。暴力倾向自然不可取,但航空公司也不能将其简单归结为“空怒族”素质方面的问题。
人们之所以选择坐飞机,图的就是快。所以很多人可以容忍服务一般、可以容忍餐食难吃,却很难忍受飞机长时间延误。
以往碰上延误,航空公司最爱用的是“天气原因”,这是属于“不可抗力因素”。现在,这一招越来越不灵光了,因为人们很容易就能查到,无论出发地和到达地都是“晴空万里”。于是,“流量控制”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其原因无非是“流量控制”看不见摸不着,容易糊弄人。现在“不限起飞”的新规,似乎就是告诉大家,“流量控制”不能再作为延误的“无敌挡箭牌”了。
当然,有人会说,“不限起飞”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还将带来新的问题,譬如“空中排队”可能剧增,隐患可能更大。但我觉得,这项新规的推出,至少能表明民航总局的态度:不能再让大面积延误成为习惯,也别轻易找个借口就把消费者打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