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一位专家做社会调研时发觉,现在的基层组织与干部“负担”很重,如一个村级的组织就要做175本各类台账,并由此引发关注。
这些日子,走基层,听座谈,很多干部反映:现在台账的功效,往往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如果只记录成绩与亮点,只展示开过多少会,搞了多少活动,这类台账没有意义,反倒有形式主义之嫌。
但如果台账内容中包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于自身建设发展方面的困惑、开展工作中的难点,哪怕是想得到上级扶持的各类需求,甚至也可以是谈建议、提批评。这类“问题台账”,围绕实际工作说诉求、摆问题、道困惑,我看不但可以有,更值得上级领导花时间好好查看、仔细研讨。
联想到本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干部带头下去听取意见、查摆问题。一时间,座谈会、调研会、填表格、网络收集意见,渠道多样,目的只有一个:让领导更多听到下面的声音,聚焦问题,找准问题。
但这样的倾听,不能只是一阵风,活动完了就随风散,更应形成一种机制,变成一种制度,寻找到一种可持续的沟通模式。“问题台账”,就可以成为其中的一种。
目前教育实践活动在听取意见环节,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面对面谈问题,听到的往往是肯定、表扬,甚至摆功。谈成绩的多,讲好话的多,说具体业务的多;聚焦“四风”的不多,大胆批评的不多,触及深层问题、触碰灵魂深处的,则更少。说到“四风”,有人含糊其辞,有人故意淡化,还有的自称所在单位、部门不是“朝南坐”的,手中没什么“资源”,所以不存在什么“四风”……其实,没问题,恰恰就是有问题。
由此想到,不如让更多来自一线的人一起帮助查找问题。有了“问题台账”,就能帮助反映问题、聚焦问题,也可逐渐形成一种上下沟通的长效机制,构建一套处理工作难点的长久制度。
只有真想聚焦问题,才会想方设法发动更多人去找问题、提问题,让更多问题摆上桌面,得以解决。如此看来,“问题台账”对于查摆问题、找准问题,还是可以有一定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