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民营银行成为市场关注的一个话题,昨天,温州市政府开展“深化金融综合改革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活动暨金改一年半宣传活动”,其中民营银行业是媒体聚集的焦点。而在股市中,民营银行概念是自贸区概念后又一个热炒的题材,尽管细则还未公布,但已经有一大批民营企业筹备银行。然而,在这个热潮中更需要冷静,办银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0多家公司想办银行
昨天下午,温州市政府开展“深化金融综合改革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活动暨金改一年半宣传活动”,通报金改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情况,一批金改项目签约和授牌。而到会的媒体记者,最关注的话题是民营银行,因为由六家温州民企筹建的华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已获得国家工商局核准,成为国内首家民营银行首张牌照的角逐者。
事实上,近期一大批民企提出要办银行,腾讯要开银行,美的、新希望、吉祥航空、苏宁等都想开银行……
据相关统计,目前A股市场有22只个股涉足民营银行概念,而股市对于这些民营银行概念股也大肆炒作,如苏宁云商近几个月涨幅已接近两倍。本周一,金发科技公告表示拟与广州市其他民营企业尝试设立民营银行,股价连续2个涨停板。周三上午因媒体发布拟涉足民营银行消息而停牌的格力电器,中午发布公告,确认此事属实,公司控股子公司珠海格力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与珠海横琴村镇银行股东进行了前期接触。下午股价复牌后上涨8.78%。
这次一批民营企业办银行,并非说说而已,很多企业已经行动起来,已有多家公司提交成立民营银行的申请,其中部分已经通过工商总局的名称核准。7月初金融国十条发布后,拥有华峰氨纶、华峰超纤两家上市公司的温州华峰集团就递交了民营银行申请;北京中关村管委会8月初提出建立中关村银行。8月15日,《国家工商总局企业名称核准公告》显示,“苏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被预核准通过,这是在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之后首家被核准名称的民营银行。9月12日,“苏宁银行”和“华瑞银行”也获得核准,苏宁云商也成为A股首家宣布试水民营银行的上市公司。之后,核准名单继续添丁,9月18日核准中联银行和锡商银行两家银行名称,9月23日核准“国民银行”企业名称。
根据工商总局网站的公告,到目前已经有10家民营银行名称获得预核准,其中,9月以来已经有5家民营银行获审核。当然,名称获得核准并不说明银行已经成立,目前只是公司名称获得工商局同意,而公司真正成立需要通过银监会以及央行的一系列审批方可成立。因此,目前离民营银行真正获批还有一段距离。但民营企业表现出的这种积极性,说明民营银行有多热。
政策鼓励民间资本
民营银行热潮涌动与国家政策有关,允许开设民营银行,是金融业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今年7月5日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将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
实际上,关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银监会去年5月底曾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对于民营企业参与城市银行风险处置的,持股比例可适当放宽到20%以上;在市场准入方面,要求各地监管机构,不得单独针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设置条件或其他附加条件;合规的小贷公司可改制成村镇银行等。
据媒体近日报道,全国首份地方版《试点民营银行监督管理办法(讨论稿)》已完成上报至银监会,并被银监会列为“范本”,成为制定全国版细则的重要参考。而《办法》对民营银行的设立门槛、股东资质、股权变更、公司治理以及机构撤销等方面做出了全面规定。
这些情况说明,民营银行开闸的确是越来越近了,但是,目前关于设立民营银行虽然大方向已定,具体细则仍在研究当中,监管部门秉持开放的态度鼓励各方上报实施细则。据了解,目前银监会负责此事的为监管二部,而该部近期密集收到来自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关于设立民营银行的申请,但是由于没有具体实施细则,目前无法进行受理。
因此,民营银行真正开闸,还需要等细则出台。
投资者需自担风险
谈及市场对民营银行热情高涨,一些市场人士表示,设立民营银行需要冷思考,必须考虑到监管细则、实际需求等。“目前很多人纯粹是在炒作,民营银行的获批并没有那么容易。”
分析人士认为,此前经过修订的《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明确要求“自有资金”、“自担风险”、“发起人承诺风险兜底”等提法具有关联性,显示出监管层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同时,也传递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等精神。
而银行业人士认为,监管层可能最担心的就是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后出现违规吸储。大家都觉得开银行好像就是躺着都能挣钱,但实际上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也好,中小股份制银行也好,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和金融脱媒加剧等,它们对储户存款资源和优质信贷客户资源的抢夺已经非常厉害。如果真的设立多家民营银行,届时这些民营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盈利能力都面临较大挑战。
权威人士指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金融机构,之所以强调投资者要“自担风险”,主要是为了防范道德风险,防止金融机构经营失败的风险外溢。这既符合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相一致的市场原则,也避免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风险处置真空,或者演化成依赖国家信用提供隐性担保。关于具体的探索方向,可以考虑通过有关制度安排,确保主发起人拥有承担金融机构经营失败风险的能力,同时对此类金融机构的负债业务进行分类管理,有效地控制风险敞口。
对于大批上市公司一哄而上想设立民营银行,市场人士认为,这些企业的初衷是想找到下一个利润增长点,来弥补企业发展现状的不如意,银行远超实体经济的丰厚利润是趋之若鹜的根本。但并不是只要民营银行成功设立就能像国有银行一样赚得盆满钵满,上市公司设立民营银行是把双刃剑,面临着人才、风险管理、技术、资本等等诸多挑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但不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盈利、增光添彩,反而会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股价和整体盈利水平。相较于过去10年上市公司争相涉足房地产,投资民营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还是要量力而行,建议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不要盲目将民营银行作为企业转型的上策,而是应该将精力放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创新上,做强做大最擅长的主业才是立足发展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