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果壳网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a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又称‘慕课’)学院”里,“肥叉烧”是颇为活跃的一个ID。他叫胡兆华,是北京邮电大学通讯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每天都会花至少一个小时在线学习海外名校的慕课。他最近的慕课“课表”上共有三门学科:台湾大学的《机率课》《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秦始皇》和美国沃顿商学院的《会计学导论》。
像“肥叉烧”这样的慕课迷正越来越多,有在校学生,也有白领,他们自称为“Moocer”(慕课人)。作为新型的教育模式,慕课风潮正在国内掀起。
【慕课简史】
MOOC出现于2011年。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三门大规模、免费开放的、网络在线式的计算机课程受到欢迎。此后,三门课的授课教师受到启示,纷纷“另立门户”,“人工智能”的教师赛巴斯提安·特龙创办了Udacity平台,而另外两位则创办了Coursera平台。同年,麻省理工启动了MITx项目,并以此为基础与哈佛大学合作组建了edX平台。
今年,MOOC大规模进入亚洲。5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加入了edX平台,7月,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与Coursera平台签订协议。9月23日,北大四门公开课作为国内首批全球网络公开课在Edx平台上线,包括《电子线路》《世界文化地理》《民俗学》和《20世纪西方音乐》;30日,该校另外三门课程也将陆续发布。据了解,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中国建筑史》课程将于10月17日、18日正式开课。
有多少人能坚持到底?有多少人还在慕课门外观望?据统计,能够100%完成一门慕课并拿到课程证书的人在国内仅5%,多数中途就放弃了。
越洋学习名校课程
“肥叉烧”算得上是国内慕课的“开荒者”。2011年10月,他偶然在新闻上看到:当时的斯坦福大学教授、现在Google X实验室研究人员赛巴斯提安·特龙开了一门名为《人工智能》(AI-Class)的在线公开课。“那是我上的第一门慕课,足足上了7周。每周都要看至少1到2小时的教学视频,在此过程中要时不时完成弹出的小测试。除此之外,特龙每周还要布置几道选择题作业。”“肥叉烧”回忆说,当时自己一下子就被这种新颖的授课模式吸引了,“这是一种和国内大学课堂完全不同的感受。特龙的课非常好玩,还会在课上展示google无人驾驶车到底是怎么设计出来和如何驾驶的。”
此后,“肥叉烧”就迷上了慕课,先后学过十多门课程,有和专业相关的,如《数字信号处理》,也有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如《吉他入门》《秦始皇》。“上国际名校的课不需要申请留学,而且很多课程都很有意思,总觉得时间不够。”
英文授课阻碍普及
目前,在国际上,Coursera、Udacity和edX这三个网站一起被称为慕课“三大巨头”。它们集结了全世界最优质大学的资源,为每一位学习者免费提供课程。“慕课人都是通过这些网站自由选修名校课程,每门课程会开辟一个论坛供学习者讨论和交流,授课老师也会在论坛回答问题和调整作业。一开始,作为为数不多接触慕课的中国人,觉得上课特别寂寞,学了有趣的事也没人可以交流。”“肥叉烧”说,这种情况虽然在国内最大的慕课线上社区——网友自发组建的果壳网“MOOC自习教室”上线后有所改观,但慕课仍是少数派的尝试。
“一来,慕课以英文授课为主,许多人学起来太难。二来,没有学分对校内的奖学金评比、未来的求职似乎都没帮助。”“肥叉烧”曾试图向身边的同学“推销”慕课,但响应者寥寥,甚至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花时间去学这些“没用”的课,反而不去努力拿个学校课程的高分。“肥叉烧”也坦言,为了上慕课,他确实没有再在学校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大多数慕课人都不是为了功利目的或一张证书去学。于我而言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提升能力,也希望通过各种尝试了解自己究竟适合什么。”
据果壳网不完全统计,目前慕课的国内学习者约为20万人,其中60~70%为在校学生,以硕士、博士为主,大学低年级学生主动参与慕课学习的很少。果壳网“MOOC学院”产品经理黄侔说,随着,国内高校进入慕课平台,越来越多中文课程上线,慕课在国内的普及度会大幅提升。
慕课“辍学率”达95%
在果壳网的“MOOC自习教室”里,学习者关注度最高和讨论最多的以心理学课程居多,比如,《心理学导论》《怪诞行为学》等。那么,慕课这种完全凭借兴趣、没有成绩驱动的学习方式究竟完成度如何?黄侔说,选什么课、什么时段学、放弃课程都是学习者的自由,国内慕课学习者课程完成率(拿到课程证书)大概只有5%。“在全球,以Coursera为例,它的课程完成率也只有10%左右。”
“inkfishpku”是已有9年工作经验的上海白领。她今年才开始接触慕课,第一门课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新中国的新历史(1700-2000)》。“要坚持下来确实很耗费精力和时间,既要适应全英文课程,还要做作业。每当工作忙碌时就很想偷懒。”而“肥叉烧”说,虽然他已完成了近十门课程,但也有不少中途弃课的经历。“兴趣和学员间的交流是完成课程的动力。我学吉他课的头一个月,手指弹出了老茧,差点就想放弃了。论坛上的同学们都鼓励说,有茧就能成功,我才最终坚持下来。”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