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市教委组织的“新课堂实验:为学而教的课堂建设”巡访活动中,青浦区教育局局长印国荣回答说,着力点是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教师精准的针对性教学。其主要的机制与方法,便是“青浦实验”摸索出的经验筛选法——从问题和现状出发,通过对教学经验的筛选,生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措施与策略,并以教育实验的方式加以验证和实践传播。
将课文转化为思想
变“我想告诉学生”为“学生告诉我”。这是青浦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王燕萍的感慨。比如,在教《喜鹊》这篇课文时,老师先从网上查找了不少介绍喜鹊的资料,但同学们在认真阅读了课文后,对老师给出的网上资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课堂上闪烁着观点碰撞的火花。“我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从文字中读懂作者写了喜鹊的什么、有没有写出它的特点、为什么这么写,还能通过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语感训练,整体把握知识内容和情感态度,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境界。”王老师说,充分运用“交流、合作、分享”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了《喜鹊》这篇课文后,能够模仿其语言特色,介绍燕子等其他鸟类动物,这样一种“学生告诉我”的效果,远比教师单方面的灌输更能达到语文教学的意义。
变预习为学生提问
毓华学校的英语教师周红星,说起“被”学生布置作业的经历,觉得十分自豪。在每天的“预学单”设计上,周老师增加了“我的疑问”这个小任务,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或多个疑问。对于学生汇总上来的问题,有许多可以在课堂上加以解决,但有些问题,周老师却必须带到办公室里与其他老师一同研究回答方案。“每天我要仔细翻阅学生交来的‘预学单’,不仅要了解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掌握的知识,更要了解他们存在的疑问和难点,以便在课堂上最科学、最正确地进行解答。”周老师说,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学得更自信,老师也能教学相长。
改研究教为研究学
青浦区实验中学数学教师倪晴美创造了一个“做数学”的概念,认为“做”数学比简单地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比如,在教圆的周长时,通常的设计是由教师直接要求学生去研究圆的周长与圆直径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但这样就无法体现过程,即为什么要研究圆周长与圆直径是否存在比例关系而不是其他关系,学生在学习中也始终不明白探究的出发点。于是,倪老师设计了利用“长方形周长与长方形边长存在比例关系”这个知识点进行类比,引导学生去认识圆的相关知识,而且还是通过小组搭建模型的实验,去“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合理猜测-动手操作-探究发现-归纳结论”,这便是倪老师的教学“四部曲”。
对此,青浦区实验中学校长刘明点评说:“我们改革的重心,是从研究教师怎么教,转移到研究学生怎么学,将‘教的课堂’逐步转化为‘学的课堂’。”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