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觉得人身上有少数器官是多余的,进化没有来得及将它们彻底淘汰,因而只好作为“可有可无的器官”留着,任凭它们时不时给人找麻烦。
很多人认为“因为有了盲肠,所以就会得盲肠炎,没有盲肠就不会有这种麻烦,盲肠是无用的器官。”其实这些话是错误的,首先“盲肠炎”这一叫法就不大对,盲肠是很少发炎的,“盲肠炎”多系阑尾炎的误称。盲肠是大肠开始处长约6厘米的袋状部分,位于人腹腔的右下部,向上延续为升结肠,下部有一孔通阑尾(蚓突)。由此可见,盲肠是盲肠,阑尾是阑尾,平时所谓的盲肠炎,多为阑尾炎。
盲肠应该被恢复名誉,很早很早的时候,盲肠作为植物性食物的一个发酵室而存在,在那里难以消化的纤维有专门的微生物在帮助消化。盲肠的蚓突(阑尾)有大量的淋巴组织,所以它是淋巴器官,是免疫系统的重要支柱,甚至被称为“免疫力的智囊团”。这个地方的“消化糊浆”几乎已不再含有营养物质,但对淋巴组织中的细胞来讲却很有用,能使它们转变为具有战斗力的免疫细胞。盲肠还有一个用处:一旦肠道得了病,那么在肠内建立起来的、对身体有利的肠(道)菌丛也就被破坏,这时盲肠便成为有用细菌的小小避难所,在条件成熟时,这些“备用细菌”便从“避难所”出来,再生肠菌丛。
在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发明以前,人类对脾脏一直存在错误的看法,认为只有胎儿尚处于娘胎时,脾脏才因承担着胎儿的造血任务而显得至关重要;等胎儿出生后,人体的造血工作全部由骨髓承担,所以脾脏被看成“只是个血液仓库”而已。后来医生们发现,器官移植后往往发生排异反应,身体内的许多淋巴细胞和免疫防卫抗体物质会竭尽全力排斥外来器官,而脾脏在其中起着“急先锋”的作用。为此,外科医生要么采取药物控制,要么干脆切除脾脏,因为脾脏内不仅储存着大量淋巴细胞,而且会产生许多免疫球蛋白,这些免疫球蛋白是制造排斥移植器官的抗体的原料。由此可见脾脏对于加强人体免疫系统和提高人体抵抗力具有极大作用,在决定是否切除这一“人体卫士”时必须慎之又慎。
扁桃体也经常被人看作惹是生非的器官,一不当心便来个“扁桃体发炎”,给你点颜色看看。所以大部分人认为扁桃体是可有可无的器官,甚至是累赘。其实不然,扁桃体是淋巴组织集成的团块,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相信人类进化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