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确与众不同。
1995年在硅谷工作的美国软件工程师菲利普·卡恩急急忙忙赶到医院——深夜,他的女儿诞生了;他答应第一时间告诉祖父,最好发一张孩子的照片。而他手头只有数码照相机、手提电脑和一部仅可发短信的蜂窝信号手机。深夜的医院走廊里也没有联网条件,那时还没有WiFi。脑筋急转弯一下,他马上将数码照片存入电脑,再用连接线将照片传到手机,又临时设法将照片编程后,用手机将蜂窝信号发送到24小时待机的家里电脑上(注意这是关键一步);再由家里电脑自动发送照片邮件到祖父和其他2000人的电脑上。他的迫不及待,引发了手机传输照片的革命性事件。以后WiFi的出现为智能手机的数据传输提供了最便捷的通道。有时,简单的欲望,会催生重大的发现。
欲望有时不乏幽默。曾专门请教一位姓欧阳的数学博士朋友,听他讲解博士论文。他用我听得懂的方式说:假定在24维空间中,听到一个物体从A点到B点移动一米的声音,我要证明它是轮胎,并且将它的大小、形状用数学公式论证下来。貌似天方夜谭式的论文,却被导师、美国著名女数学家带到法国数学家俱乐部交流。我半小时演讲下来,让一位法国数学神童坐不住了。在以后的两周里,他突然发表了同一命题的最优方法论文。等我回美国不久,又听到不幸消息,那位数学神童自杀了!导师告诉我:我的推断更直接新颖,而他的观点又有复制和不缜密的嫌疑。
欲望有时是魔鬼,一旦上手它就是催命的号角。
在我曾经的教师的经历中,曾经遇到过一个有“欲望”的男孩。那还在上世纪80年代初。住校老师反映:昨天深夜,化学实验室发生爆炸,接着传来一声凄厉的惨叫……第二天查找原因,发现化学实验室确有燃烧爆炸的痕迹,还好没有引起火灾。而此时的高一年级的化学课正在教“氢气爆炸”的课程。接着查谁受伤了,果然有个男生缺课。因为那学生还是第一批入团的好学生,我必须去走一趟,但家长再三推脱说孩子生病上医院了,也就没有见到。那是个平时沉默、理科成绩很好的学生。一周后那学生又主动调到邻校读书了,也就始终不知道事故的动因和过程。值得欣慰的是,班主任就是化学老师,他没追究上报,学校也就不以破坏公物来为难那孩子,足见教师业界的良心了。如果这孩子现在从事科技工作的话,相信一定有所建树,当然,半夜里的冲动就是魔鬼作祟了。
网上热议过上世纪90年代有一位北京的女教师组织全班来做“温水煮青蛙”的实验,最后发现青蛙在水温升到60摄氏度后都自动跳走,足以证明有些被普遍认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谎言。凡事一定要经过亲自实验、调查、思考。其实100年前就有两个德国科学家分别做过实验:1.如果从17.5摄氏度加热到56摄氏度,花了10分钟,每分钟的平均升温速度达到了3.8摄氏度,青蛙很不喜欢这个温度,一定试图跳出来;2.用90分钟把水从21摄氏度加热到了37.5摄氏度,平均每分钟升温不到0.2摄氏度,就没观察到青蛙的行为异常,而如果加热到37.5摄氏度,青蛙即使没有立即死亡,已经丧失一跃而起的能力了。看来“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煮死青蛙的这个升温条件和我们一般理解的“煮”不太一样。不同的加热方式,青蛙会有不同的动作。如果中国的教育环境,普遍赞赏并鼓励这位老师采取直接实践的教学方式,带出来的孩子,将来该是何等的与众不同!
从现在开始,让老师和家长们好好去发现自己孩子的欲望,无论是孩子拆散闹钟还是手动连接爆米花机;无论是自制火箭还是养蚂蚁,不妨定义一下他们的“欲望”,去发现意义,也许能成为他们进步的梯子。因为,“温水煮的不是青蛙,是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