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诸多富于传奇色彩的军事领导人中,陈赓是特点非常突出的一位。他是国共领袖毛泽东、蒋介石都十分器重的军事天才;他救过蒋介石,又面对面地责难蒋介石;他曾与周恩来、顾顺章在中共上海特科共事;他和鲁迅有过深谈;他指导过越南抗法战争,又参与指挥过抗美援朝战争……他在党史、军史上留下厚重而特殊的一抹。《传奇大将陈赓》依据相关史料、陈赓家属及部将口述材料,真实展现了陈赓大将的独特魅力。
1.陈家得了—个儿子
湖南湘乡位于涟水(湘江的支流)河畔,湖南最早的书院就建立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湘乡城北15里,有一个叫二都柳树铺的小镇(现为湘乡县龙洞乡羊吉安),是一个有山有水的丘陵地带。东西两面,群山迤逦,宛如两条奔腾的巨龙,驰骋在天地之间,跳跃飞腾。群山之中,有一块数十平方公里的低凹谷地,有条小溪往南穿流其间。此条小溪乃是由山中的一眼名为龙泉的山泉流出。乡人们在此泉水溪上建了一个水坝,名为泉坝。泉坝东端小山脚下的柳树铺,就是中国最传奇的大将陈赓的家乡。
陈赓家位于村庄的东头,是一组前三排、后三排的两进式院落。陈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陈赓的祖父陈益怀更是鼎鼎大名。其实陈益怀幼时家境贫寒,生计无着,从十几岁就到地主舅舅家里做长工,放牛种地,什么都干。他喜爱武术,自幼坚持练功。陈益怀力气很大,饭量也特别大,到舅舅家当长工后,白天下田劳动,晚间习武练功。舅舅见他本来就吃得多,再加上弄枪舞棒,气不打一处来,骂他骂到半夜。陈益怀—气之下从舅舅家出走,带着一身武艺,投入湘军。开始当伙头军,以后转为作战的士兵。因长年练武,陈益怀臂力过人,站在三张叠起的桌子上面,能用牙齿叼起四只叠在一起装满了水的木桶离地。他在军中用的大刀,重达80多斤。陈益怀有一套旋风刀法,舞起来如同旋风,水泼不进。靠着这套刀法,陈益怀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得到了上司的赏识,从行伍逐步递升,一直做到相当于今天的师长之职(时称花翎副将)。
功成名就的陈益怀开始置办起家业来,他回乡购置了240亩好田地,又建造了这一栋两进六间的陈家宅院。
因为忙于征战,陈益怀很晚才结婚,年届30的他才娶了同村的一位18岁的刘姓姑娘。第一年就生下了陈赓的父亲陈绍纯。1895年,陈刘氏生下自己的二儿子陈碧纯后不久即病逝。由于母亲去世太早,而父亲又常年在外忙于军务,陈赓的父亲陈绍纯刚满12岁便结了婚,娶了同村女子彭学娴,承担起操持家务的重任。陈绍纯秉承了父亲陈益怀正直、豪爽、乐善好施的性格,对贫苦乡邻常常接济,是当地有名的大善人。
1903年2月27日,陈家得了—个儿子,他就是日后的传奇大将陈赓。十几年之后,陈赓长大成人。这年岁末年关,小镇热闹起来,陈家儿子娶亲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大早,陈家屋场就打扫一清,喜庆的对联和囍字贴在门楣,红光耀眼。两只大灯笼在微风里摇晃,一挂挂鞭炮从树梢垂到地下。请帖已派人送出去,母亲彭学娴又挨家挨户告诉了一遍。陈家还特为拿出几斗米,周济逃荒的饥民。
婚礼就要开始,却不见新郎的人影。父亲陈绍纯急忙朝横堂屋里尖着嗓子喊:“庶康!庶康!”早晨,他看见庶康在爷爷房里。庶康是陈赓的学名。新娘被母亲扶到正房就座。母亲不住打量着新媳妇粉白的脸,瞅瞅她不大的脚,并焦急地伸长脖子朝院里张望。等待着看热闹的青年们不停地问:“大叔,新郎怎么还不露面?”父亲支支吾吾地应付着,在厨房里悄悄对过来帮忙的弟弟陈碧纯说:“他可能拧着性子又上学去了,你快上学堂把他找回来!”
晚霞的残辉从敞开的门口墙头照进来。凑热闹的人们看看再等也无甚兴趣,便纷纷告辞了。父亲脸上火烧火燎,喉头阵阵发紧。几次想发作,都咽了下去。
陈碧纯一头大汗地从学堂跑回来,还没站稳,就叫起来:“糟了,庶康跑啦!”父亲惊讶地“啊”了一声,眼珠都鼓了出来:“他跑哪儿去啦?”“我问过他们先生,他跟先生说他走了,再也不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