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莲的原产地是印度,所以中国的莲(含藕)是从印度传来的。
对此,我有点不大相信。
无论是张骞也好,玄奘也罢,是的,他们从域外带回了许多东西,很好的东西;甚至还有不少不知来路的东西,人们也往往把账算在他们头上。这不奇怪。可是,要说莲是从印度“舶来”,我还真犯迷糊。
你看,《诗经·郑风·山有扶苏》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又,《诗经·国风·泽陂》曰:“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清清楚楚地写着“荷花”两字。难道那个时候中印之间就已交通起来了?不会吧。
这还不打紧。须知莲属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早到什么程度?古植物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亿三千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就有莲属植物分布,它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苏联科学家A.H.克里斯托弗维奇在《古植物学》(1965)一书中称,莲属化石发现于北美北极地区和亚洲阿穆尔河流(即黑龙江)的白垩纪及欧洲及东亚(库页岛)、日本的渐新世与中新世地层中。
据称,莲属植物约有十几种,五大洲都有分布,到了后冰期,不少植物被灭绝,有一些作了漂迁,幸存的两种,一个在亚洲,叫中国莲,另一个在美洲,叫美洲莲。中国柴达木盆地,发掘出了距今1000万年前的荷叶化石;在中国的渤海沿海地区、海南岛以及黑龙江省,都发现了第三纪莲的孢粉化石。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人们发现了荷花的花粉化石;在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找到过两粒已然炭化的莲子……因此,说中国的莲藕来自印度,比较勉强。
那么,所谓莲藕从印度来的说法又从何而起呢?我推测,可能是受了中国的佛教来自“西方”(印度)的影响。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就是莲花王子;我们看到的佛祖总是趺坐在莲花台上;再说,印度的国花就是莲花……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莲的故乡就在印度。
然而,这同样不足为凭。
此处插入一桩掌故: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的叶公绰先生,得到一方古砚,此砚背后刻有“并蒂莲”诗,注明莲出自正仪(昆山)东亭,即去访莲。经叶氏考证,并蒂莲乃“决为天竺种无疑”。天竺,即今印度、巴基斯坦。而据宋代花谱类专著《全芳备祖》后集莲部载:“泰始二年,嘉莲双葩,并实,合跗,同茎。”已在说有并蒂莲这回事了。泰始二年,即公元266年,时在西晋,那时,玄奘的爷爷还没出生了吧,如何从“西天”去取了回来?若往前推至张骞出使西域,他老人家并未踏进印度一步呢。只有一种可能:传说,印度的阿育王时代(略当于秦始皇时代),印度沙门室利房十八人来过咸阳。莫非是他们带来的?即便如此,也只能说仅并蒂莲而已,不能涵盖所有莲藕。
说了那么多关于莲的闲话,似乎有点跑题?其实不然。我们说过,莲和藕,是“一家门”,正像《酒干倘卖无》一歌所唱:“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那么,没有藕,哪有莲?
天下诗歌,咏诵莲花的多,描摹莲藕的少。写藕写得最为漂亮的是韩愈:“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沈痾痊。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古意》)而刻画最为细腻入骨的,则是宋人陶弼的《咏藕》诗:“万顷金沙里,谁将玉节栽。丝应鲛乞与,津是蚌分来。盘贮冰犹结,刀侵雪易摧。防风骨外折,混沌窍中开。月寺僧家钵,风亭酒客杯。胸中秋气入,牙角雨声回。自愧尘泥贱,得蒙尊俎陪。与君消酷暑,瓜李莫相猜。”
藕多孔,一般七八孔已属不易,湖北黄冈浠水县巴河镇特产一种优质莲藕,居然有九孔,以致故乡在那里的著名诗人闻一多写诗赞曰:“心较比干多一窍,貌若西子胜三分。”其实,据传,莲藕还有十一孔的呢,只是未知真假。
藕比较普遍的吃法,即切片生吃,韩愈所谓的“冷比雪霜甘比蜜”,大抵便是这种吃法。《金瓶梅》里,应伯爵、谢希大、西门庆等一起喝酒,他们佐酒的果蔬当中就有雪藕片。
人们更多的是吃糖藕。其实糖藕又分两种:一叫糯米糖藕——切去藕的一头做盖,把糯米塞入藕空,封上藕盖,插上牙签固定;将藕段锅中,加水,加糖,加枣,煮开至熟,切片装盆。另一种叫糖莲藕——将藕段切成片块,放清水煮一定时间,取出,沥干;余下的清水里加糖,放入火锅中,加莲藕,用中火煮成糖胶状,然后取出,隔日再煮,捞出降温,用电扇吹干,至表面结成糖霜便可食用。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以上这几款,只能说是零食或点心,还不能算是藕肴。江南一带的人常吃的藕肴——藕夹,是把肉泥塞进藕孔,然后挂上用面粉、鸡蛋黄、味精等打成的糊浆,放入热油中炸,待其表面酥脆,颜色金黄时即可食用,味道相当不错。
一般家庭偷懒的办法,无非是将藕切成丝或片,用糖醋熘炒的办法成菜,风味独特。
江苏宝应,有“荷藕之乡”的美誉,那里保存着一整套传统藕肴菜谱(五十多种),由于宝应隶属于扬州,因此“红楼宴、三头宴、全藕宴”成为扬帮菜的三颗明珠。
藕是极好的东西,不光可作食材,还能治病(这里不展开了)。可是藕的季节性很强,不易贮存。好在人们发明了藕粉。这是人们最耳熟能详的。今年春节,绍兴来的表兄送我一袋藕粉。我心想,什么东西不可送,干吗送这个超市里唾手可得的寻常物?表兄说,这是他亲眼看着朋友现磨的,不加任何添加物,味道绝对好。我一尝,果然非同一般,由此对藕粉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