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首届笙艺术周上,我国著名笙演奏家翁镇发先生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将为观众献上一台专场笙独奏音乐会。曲目有《湘江春歌》、《朝元歌》、《晋调》、《望夫云的传说》(张晓峰创作)等笙独奏曲及与翁门师生吴巍教授等用高、中、次中音5只笙的合奏,其间更有著名德国作曲家施耐德写《易》的作品,并亲自指挥由翁镇发担任独奏的交响乐作品。翁先生宝刀不老的大师级演奏,届时定会给大家带来一场美妙无比的音乐享受。
我与先生的相识可谓早矣,“文革”初期,我迷上了竹笛,由于住得近,每每造访他家,不是高朋满座即是笙乐袅袅,而他永远都是手里捧着那只用毛巾裹着竹管的笙,先生的用功刻苦,非常人可比。今天的我仍然受着他这种精神的鼓励,不敢浪费一点时间,在他的带领下,翁氏一门音乐人才倍出,桃李满天下,享誉国内外。
翁镇发先生谦逊好学,他那儒雅的背后,隐藏着一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心,他深谙儒家一道登山的哲理,以自身的经历来实现着攀登,翁先生的成就来自于他的这种精神。先生从小就进艺术学校学习,直至进上海电影乐团,先生自幼受顾文祥、杨树基、蒋郎蟾等老师的启蒙,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他的颇具特色的音色与线条,是作曲家最喜欢用的音乐色彩之一,优美的配音演奏使他获得了上海电影优秀表演奖。四十多年来,先生作为专业团体独奏演员身份,出访过数十个国家,好评如潮。
先生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担任笙专业教授,又被几大院校聘为教授,近年又被日本华夏音乐学院聘为教授。翁先生说,他这一辈子就做两件事,乐器和音色。其一是把古老的笙乐器进行改革,经过老一辈几代人的努力,从17簧到目前的37簧笙可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目前到了更完美的44簧笙。先生与牟善平教授共研出的交叉指法设计,解决了演奏十二平均律和半音阶的难题,彻底实现了一笙多用,转调自如的要求,被专家同行一致认为是目前中国在传统基础上结构最合理的簧管乐器。
先生说,作为一个演奏家,乐器的音色永远是追求的目的,气息的运用至关重要,先生对此以自己实践的经验探索了几十年,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先生认为,每个人对笙簧乐器的感受频率都不同,如何在演奏中最自然的运气过程中将音色表现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先生与众不同的音色,源于他自己最自然的流露。他认为这套用气的方法,在于他多年的探索,如何用气,不是气功的气功,上中下三丹田乃至全身的频率如何合于一点,将簧片与气息振动达到每个入的最佳状态。一理通,百理通,先生大量吸取了歌唱的发声法,其他乐器的发声原理,将南北多派的优秀东西结合在一起,努力达到目的,难怪,目前被聘为上音教授的德国教授依然如此地眷恋先生的音色。
翁镇发先生为我国的民乐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先生在奔七旬的年龄段开笙独奏音乐会,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