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消灭阿里巴巴容易,消灭假货难。如果把天猫关了,把淘宝关了,中国从此无假货,那么简单的事我们马上就关。问题是关了没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夕,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现身阿里治假团队誓师现场,对着300多名员工掷地有声地表示:“我们不是打假阿里队,而是打假中国队。”
作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平台,阿里巴巴旗下的电商业务占据整个中国百分之六七十的市场,盛名之下,掌门人马云的一言一行备受关注。毋庸讳言,在阿里巴巴强势崛起的同时,“假货泛滥”的指责一路如影随形,乃至于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马云的“消灭阿里巴巴容易,消灭假货难”固然是动员令,但这种吐槽难免被公众认为是一种托词。假货泛滥由来已久,因此受到伤害的不只是消费者,作为销售渠道的提供者,电商平台也不免深受其累。诚如马云所言:阿里巴巴要成为未来商业的基础设施,治理假货、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就是这一切基础设施的基础。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各行各业都有假货存在,充斥假货的电商平台只是映射现实的一面镜子。实际上,这也正是马云曾经为阿里辩护的依据。问题是,在电商平台假货比例远超实体店铺的背景下,单纯指责消费者“贪图便宜”难以服众——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没有错,关键在于电商平台是否切实履行了监管职责?
颇为巧合的是,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被冒名痛骂淘宝一案日前宣判,王健林获赔精神损失费等共7.5万元。虽然王健林“痛骂”淘宝只是伪作,但从那篇文章的火热传播中不难看出,确有不少人对淘宝及其背后的阿里巴巴颇有微词。
电子商务在国内的兴起只有短短十几年,在跑马圈地的初始阶段,难免泥沙俱下。在马云高调表示组建“打假国家队”的背后,阿里巴巴近年来确实在做着许多具体工作,无论是马云关于打假队伍“预算无上限、进人无上限”的表态,还是阿里会同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形成打假联盟,都在展示着行业自律与自清的积极行动。以假货为切入点,电商平台之间的“互撕”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任由假货继续泛滥,没有哪个电商平台能独善其身,基于此,清除假货应是亟待所有电商共同面对的课题,而不是彼此施展攻击的“武器”。
以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为标志,电子商务正在迎来一个最好的时代。打击假冒伪劣既需要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也离不开电商企业的主动参与,只有建立起“天下无假”的市场环境,才能在保障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以此而论,“打假中国队”里不应只有一个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