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建言献策,印证着中国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经过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城市在积累了蔚为壮观的“硬实力”之后,已经到了提升“软实力”的阶段。衡量一座城市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更要看万家忧乐拼成的地平线;不仅要看经济总量的力争上游,更要看治理水平的勇往直前。
从代表委员的讨论来看,“治理”正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消除空气污染,“需要多方合力,准确把握雾霾成因是治霾重要前提”;优化城市规划,注重“专项规划各板块的衔接,把空间布局作为重中之重”;延续城市文脉,“用健全的决策程序遏制‘大拆大建’的冲动”……这些两会上的“好声音”,都是在向城市治理者呼吁,要像重视看得见的硬环境那样,重视看不见的软环境。既要以法治思维完善治理机制,用制度管住权力的任性;又要让治理机制真正运转起来,避免相互龃龉、各自为政,从而形成城市治理的强大合力。
千百年来,城市都不仅是建筑与街道的排列组合,而是作为人类文明的容器,体现着人类对理想秩序的追求。今天,中国的城市同样肩负着“文明的使命”:在高楼大厦之外,更要以良政善治诠释何谓“现代文明”。(李拯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