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来,人们常用《宋稗类钞》中的一个故事来启发人如何多快好省地选拔人才。说的是宰相吕彝简有四个孩子,个个聪明好学。有一天彝简对他夫人说:“四个孩子将来都能干大事,但未知谁能做宰相。我想测试一下。”于是,夫人趁四个孩子在室外玩耍的机会,叫小丫鬟拿四个宝器盛茶出门,故意到门口把宝器跌碎。听到碎声,有三个孩子大呼小叫,还跑到母亲那里告状。唯独文懿“凝然不动”。彝简对夫人说:“此儿必做相。”果然,文懿后来“拜为相”。文懿为相后亦有气量,受赞扬。
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做领导的,气量一定要大。愈是大领导气量、胸怀就愈要大。大领导手下的人马多,彼此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要求大领导要比小领导更要做到包容。谚云:“宰相肚里可行船”,就是这个意思。包容是力量。包容是正确决策的前提。有包容方有优化。谁能包容,人心就向他那边倾斜。小肚鸡肠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因此,包容应是考核各级干部的权重特大的指标。这也是彝简的故事在今天仍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不过,这个故事毕竟产生在封建社会。彝简的目光还不够远大。为什么只在自家的四个孩子中选相呢?难道别家的孩子都比不上少年文懿吗?当然,我们不应当苛求古人,但是,我们有权利根据中央“三严”的精神,从严要求今人。在地球正在变成“地球村”、民族在融合、种族在融合的新时代,怎么还能容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现象继续存在,甚至发酵呢?请问:贵州毕节4名辍学、服毒死亡的贫困儿童,如果不辍学,如果活下去就注定不能成才吗?
大文豪鲁迅说过一句不雅而深刻的名言:知识是不能靠性交来遗传的。今有“得道”即当官者,把不适当的亲人通过不适当方式提到不适当的岗位上,貌似光彩,实则是让他或她在大舞台上献丑。且不从大处讲,从小处看那在是给家族丢脸。“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来遛遛”。一遛就露出马脚,从而成为微博上的笑料。
不仅如此,撇开任用亲信者的品质,仅从能力上看,十有八九是无能的人。有能力的人能得天下英才而用之,能团结一切难以团结的力量,那才是过硬的真本事。有位伟人说得好:“要团结反对自己反对错了的人”。就是嘛!只能团结不反对自己的人,还算有本事吗?后来有人在伟人名言后面又加了几个字:“要团结反对自己反对错了并且改正错误的人”。这一“加”反而是“减”了名言的分量。“改正”了,就是与你一致了,还用你花功夫去团结吗?
不要认为不赞成任人唯亲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有过母子同为国家领导人的,像何香凝、廖承志。请问:谁对他们母子说过“不”字?二万五千里长征谁走过?走过的谁像廖承志那样是被张国焘戴着镣铐走的?廖承志不论是用文言文写的还是用多种外语讲的,包括所表达的思想,谁听了谁折服。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有过夫妻均为副委员长的,像王汉斌、彭珮云。请问:有谁对他们说三道四过?“文革”中最早吃大字报苦头的是谁?是彭珮云。彭是西南联大社会学系高才生。她在一些会上的讲话虽不能认为句句都出众,但是,我看过她在中国妇女研究会上的讲话稿,最精彩的几句都是她自己用笔在打印稿上加上去的。应当承认,有没有本事、是不是靠血缘和姻缘上去的,群众的眼睛是看得很准的。历史自有公论。
对彝简选人的做法要学,但也不能照搬。党管干部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在新时代要用什么人得听群众的。归根结蒂,还得是“民管干部”,要保持党管与民管的高度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