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二八”战事爆发,日本派陆战队登陆上海,国民党十九路军翁照垣旅长,不待军命率领军队奋起迎战抵抗,战后他获颁中华民国勋章一枚。淞沪血战后,全国各地来函询问战事经过者,日必数十起,于是翁照垣为了酬答各界人士热情关切,遂安排当时担任其部下的一五六旅政治部主任罗吟圃,为其执笔撰写《淞沪血战回忆录》。整部回忆录共七章,内容丰富、结构严整,由翁照垣口述,罗吟圃撰文,完成后陆续在上海《申报月刊》连载,因读者对象多是普通大众,行文尽量通俗、简洁,接近于口语,令读者观之朴实、真切、感人。1932年11月1日,《申报月刊》社把它出版成书,1933年1月起,发行全国,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在封面书名的右侧,印着作者的姓名:“翁照垣述,罗吟圃记”;在书名左侧,写着 “纪念为国难牺牲之同胞”。在书的前言之前,附罗吟圃署名的一段话:“沪战月余中,翁旅长逐日有简单笔记。战事既终,各方来函询问战斗详情者,日必数十起。殊难一一细复,翁旅长因嘱鄙人根据其笔记,并参照当日阵中日记,草为斯篇。间有文字失检,或叙述未妥之处,概由鄙人负责。”书后还附有《申报》经理史量才的跋,约一千字左右,文言风格,文笔优美。
后抗战全面爆发,翁照垣随军离开上海。之后上海沦陷,罗吟圃便去了香港。1933年7月15日罗吟圃发表了《对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我见》,此论刊于《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他论述了“资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压迫”及“政治的脱轨与军阀的混战”,着重指出“要根本上排除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是应从打倒帝国主义推翻现社会制度入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先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实现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在这前提下,才能谈得上现代化的建设。”这是一篇在中国思想史上很有份量的文章。当时,罗吟圃还撰写、翻译了许多的政论著作,如:《二次大战中苏联的外交》(普列特 罗吟圃),由文摘出版社出版(1940年);《美国外交政策》(李普曼 罗吟圃)和《日内瓦——历史幻想三幕剧》(萧伯纳 罗吟圃);他还留下唯一的一部诗集《纤手》(1928年,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毛边本)。
《文汇读书周报》刊出的“淞沪抗战的浴血见证”一文中,似没有提到《淞沪血战回忆录》这部书。这部记录了亲历当年抗日战争历史的书,非常重要,是一部这段历史的见证录。不能忘记亲历这次战役,并直接记录的诗人罗吟圃,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浴血奋战的历史,我们不能遗忘任何一个人(且是诗人和记录者),更不能遗忘这部浴血奋战的最真实的现场情景的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