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其他综合型大学、理工科大学,女生的比例也是逐年提高。同济大学一位退休教师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同济大学工科专业,女生堪称“熊猫”,有的班级甚至被叫做“光头班”,到现在,一般一个班级里女生至少占三分之一。
再回看高校人才的输出口——高中,尤其是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阴盛阳衰”的现象似乎更加明显。据媒体在2011年新学期开学后作的调查,七宝中学2011年录取的高一新生共481人,女生271名,男生210名;位育中学高一年级某班级39名学生中,男生仅16个;复旦附中高一某班,男生不到三分之一。有校长感叹,以前是女生“略胜一筹”,现在是比例严重失调。学生干部中,要选个男干部“比以前难许多”。
男孩都去哪儿了?记者看到某中学初中部2011年中考升学情况统计,统计显示,升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22人中,女生13人,男生9人。同时,进入中专职校的63人中,女生27人,男生36人。也就是说,初中阶段的男生,有一部分因为中考的淘汰,而不能进入普通高中。
在中国现状下,进不了普通高中,意味着一个学生很难再有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在普通高校里,女生人数多于男生的现象,也正在蔓延。
学校阶段的阴盛阳衰,很可能已经延续到成人后直到婚恋阶段。如今大城市中“剩女”盛行,如果女性要求自己的丈夫必须要比自己优秀,而学业又与职业、社会地位相关,那么,制造“剩女”的根源,也许可以追溯到男生的学业危机。
这样的情况并非中国特有,在十多年前,国外学者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并把它命名为“男孩危机”,男孩的“学业危机”是“男孩危机”里最明显的一个表现。20世纪末,西方学者出版一系列讨论“男孩危机”的著作,在很多国家,男孩不如女孩的情况让学者们感到焦虑。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人类学教授莱昂内尔·泰格则在《男性的衰落》一书中写道:“……似乎看来男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的确是成绩欠佳,而女生的表现却正变得越来越好。这没什么不好。然而,问题仍然摆在那里:男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学者很早就发现,不仅是考试制度,现代教育的教育方式,对于男孩的天性来说,是一种束缚。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校中‘纪律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必须常常花大部分时间抑制学生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不把心思放在教材上。学校重视宁静;鼓励沉默,奖励呆板一律的姿势和运动。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生遵守这些要求,如有违反就要加以惩罚。”
男生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喜欢体育活动、动手实践、挑战和观察,但现代学校教育,需要学生安静、服从、按部就班。
学业危机,只是男孩危机的一个表现,事实上,不论体质还是心理健康,男生的水平都在下降。一份1985年-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年间,中国城市和乡村男生,肺活量、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指标,全都在下降。男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该拷问的恐怕不是男生,也不仅仅是教育,而是我们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黄祺 邵乐韵)
(更多内容详见新一期《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