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搬三个橱柜连敲数十家房门
卢某和严某是邻居,因卢某将三个橱柜摆在走道里占用公用场地引发矛盾。严某一纸诉状将卢某告上法院,要求搬离占道的橱柜,法院判决支持。随后因为卢某不履行义务,严某又向法院申请执行。执行通知发出后如石沉大海。张青认为,类似的邻里纠纷,双方也就是憋着一股劲,有法官从中调和,说不定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于是,张青上卢某家了解情况。不想,卢某在判决生效后就住到别处逃避执行,只留下三个橱柜堵塞了大半个楼道。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程序合法,在被执行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强制将三个橱柜搬离。但张青觉得,这样只能做到结案,却不能化解双方矛盾,找到卢某才是关键。此后一个月,张青先后到卢某住处去了4次,选的都是凌晨、中午、晚上这种人们很少外出的时间,可就是不见人影。后来,张青了解到卢某有个儿子毛某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便来到毛某单位。知道法官来找,毛某居然连续一个月借口外出、工作忙等避而不见,张青只好采取坐等的方式。面对张青的劝说,毛某撂下一句话:“我母亲现在某某小区某号,提醒你一句,她有开放性肝病,被传染的话,后果自负。”毛某也不说出具体的房间号,这分明是在刁难。第二天,张青就带着书记员到了那个小区。
张青先到物业查询,却没有查到记录。卢某所在的那幢楼共有18层,每层4户人家,如果一户一户问的话,得找上一天。仰头看着楼顶,张青对书记员说:就一家家找吧。一层又一层,张青敲了33扇门,挨了不少白眼。当敲开九楼最后一户人家时,门一开,出现的居然就是毛某本人。毛某显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张法官,你怎么找得到?”也许是被法官锲而不舍的精神打动,毛某客气地将张青让进了门。
卢某的确正在此地,张青和她聊起家常。原来,这间房子是租借来的,就是因为“咽不下那口气”才躲了出来。张青适时劝解道:“阿姨,算啦。外面的房租很贵,老百姓过日子,抬头不见低头见,以和为贵……”送张青出门的时候,毛某说:“今天法官不辞辛苦上门做工作,真让我们感动,三个橱柜我明天就搬走。”
为找韩国“老赖”看过数千辆车
韩国人元某在长宁法院执行庭已有多个未结案件,为躲避法官,元某“狡兔三窟”。张青先对元某实施限制出境,然而这一原本对外籍人士非常奏效的举措,在元某身上却没发生任何效力。正当一筹莫展时,执行申请人提供了一条线索——元某有一台韩国原装进口的车子,与国内车辆的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容易辨认,有人曾经见过车在龙柏“锦绣园”小区里出现。
张青直奔锦绣园,到小区一看,傻了眼。这个小区是分几期盖好的,面积涵盖四个街坊,也就是说,一个锦绣园有四个普通小区那么大,里面起码居住了上万户人家。要在这么多人家数千辆车中找到元某的车,简直是大海捞针。在第一个小区,张青先到物业,询问有没有车辆管理的登记册。物业端出来一叠半人高的册子。仔细翻看一遍之后,册子里并没有发现元某的车辆。
之后,张青一有时间就往锦绣园跑,两个星期就跑了六趟。跑完了第一个街坊,就接着看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七次是个星期六,张青早早赶到锦绣园。这个时候大多数人还没有出门,应该是找到车辆的好时机。一排排、一辆辆车都经过了,张青的耐心和希望在一点点流失。在快要丧失信心时,就在一个垃圾房旁边,张青突然发现有一台车的车身明显长于身边的其他车子,模样似乎有点不同。张青赶紧凑过去一看——没错,正是元某的车!
按照车位号码,张青敲开了车主的门。出乎意料的是,房间里住的是元某的朋友。她对元某的朋友耐心劝说:“如果不交出车钥匙,法院会强制将车子拖走。”犹豫了好一阵,元某的朋友终于从口袋里掏出了车钥匙……5天后,元某主动清偿了款项。
通讯员 王夏迎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