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初春下午,在公园看到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不小心掉入深水沟,众人七手八脚把他拉救上来,小男孩惊魂未定地蹲着,抱着肩膀瑟瑟发抖。突然,一个中年男人冲进人群,一把提起男孩的衣领,啪啪两巴掌,边打边斥骂:“叫你不要乱跑你不听,以后看你还野不野!”一会,哇哇大哭的小男孩被父亲拖拽着架上自行车后座,离开了视线。
马克(男)
37岁
美国外教
“why?”——为什么那个男人要打小孩?是责怪孩子不听话吗?那也不能在这个时候打呀,孩子已经够可怜了!他已经受了惊吓和冰冻,是最痛苦的时候,怎么还能加重他的痛苦呢?他是小孩的父亲吗?什么?你说在中国有很多父母都是这样管教孩子的,希望他们受到惩罚后会记住教训,不再重犯错误?No,No!!这样只会造成二次伤害!爱他就应该先保护他!
林玲(女)
35岁
大学教师
“那孩子是挺可怜的。可我还是不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原来也很反对体罚,想以鼓励启发式教育孩子,可有时孩子的淘气是没边的。像这样危险的事情,不能再有第二次!一定要让他记住教训!告诉他底线在哪里,让他学习自我约束和控制也是必须的。我朋友的女儿因为太大胆2次差点被人骗走,她还满不在乎地说骗走了自己会想办法逃回来的。你看这样地不知轻重,口头教育哪里有用?害得朋友只有狠狠心把女儿绑起来打,从此才真正长了记性。所以我想,必要时体罚也还是需要的吧?”
{飞儿声音}
马克和林玲的分歧,显然来自中美两种教育文化的差异。去年一名亚裔“虎妈”的自传,以中国传统“打是亲骂是爱”的高压教育法,挑战了美国式的散放教育理念,一度引起轰动。中国古训“棍棒出孝子”,不都是为了孩子好嘛?因此很少有人思考,到底是受伤的恐惧还是真正的教训留在了孩子的心灵深处?
其实,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当孩子遭遇意外事故时,那个父亲一定比谁都着急心疼,却没有正面地把心疼表达出来,比如先抱住他,给他温暖和安全,让孩子从惊吓和伤痛中恢复过来,然后再找个时机告诉他那样做是危险的不对的。孩子经历过一次伤痛或害怕,他自然也在学习如何规避危险,这时父母的引导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用体罚的方式,可能孩子深深记住的是父亲的耳光,即使因为恐惧而听话,也会在幼小的心里留下暴力的阴影,反而冲淡了做错事的原因,严重的甚至会叛逆而增加无意识犯错惹祸的概率。
所以惩罚式的教育,有时效果会适得其反。当然,过分放任,也会造成孩子自由散漫自我中心的不足。中西方教育方法要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