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上海科学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干旱盐碱地修复技术,在国内外首次成功解决了新疆干旱盐碱地种植出苗率低的难题。
干旱盐碱夺耕地万亩
上海对口支援的新疆喀什有500多万亩盐碱地,以巴楚县为例,灌区现有90.53万亩耕地,盐碱化面积69.12万亩,盐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6.4%。
由于地处干旱荒漠地区,大面积灌水让“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传统治理方式,不适合新疆盐碱地。“行走巴楚乡间,经常看到农民辛勤平整过的抛荒地干草丛生。不是人懒,实在是盐碱地出苗率太低。出力耕田不怕,就怕花钱买来的种子不发芽,不敢播种啊。”喀什巴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贺振元告诉记者。
从海洋植物中找灵感
土壤高盐,植物难耐。为何海水盐分高,却能滋养海带、海藻等许多海洋植物?上海理工大学张淑平团队在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的支撑下,创新性地发现了两者间的奇妙关联:一斤干海带或海藻泡水后,膨胀成四五斤,说明此类海洋生物的持水量是自身的四至五倍。若引其入土,出众的保湿能力,能充分留住土壤中的水分。
循着这条思路,研究人员从海带废弃物或海藻中,提取一系列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发新疆干旱盐碱地修复与棉花种植新技术:充分挖掘海藻多糖等的保水性以及海洋植物的高耐盐,生产出海藻基土壤生态修复剂等一系列产品,并对其调节土壤酸碱度,渗透压、电导率、保湿保水性,促芽促长效果做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获国家专利2项,正在申请专利3项。
棉花出苗率大大提高
去年,在上海理工大学、市科委、喀什地区农业部门和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的指导下,“喀什盐碱地绿色治理与棉花种植示范推广”项目启动,海藻基土壤生态修复剂首试40多亩新疆盐碱地。
结果表明:出苗率为97%以上,比对照组高出20%,且长势明显更好,成功解决了新疆盐碱地种植出苗率低的关键难题。同时,PH值超过8的盐碱地,修复后酸碱度接近为中性,籽棉增产15%。按照每公斤籽棉8元计算,每亩增收净增260元。
今年,作为上海科技援疆的两大重点项目之一,海藻基盐碱土壤调节剂在巴楚阿纳库勒、多来提巴格等4个乡的撒施面积超过3000亩,其中大部分是中、重度盐碱地。
“今年第一次灌水后,撒施田的棉花苗就几乎出齐了。这不,都半米高了。”贺振元指着一片撂荒8年的重度盐碱地兴奋地说,在新疆这个地方,只要度过作物生长最脆弱的发芽期,出苗就有收获,有增苗即增产。
张淑平教授估计,该技术若在上海对口支援的莎车等4县推广,可使约220万亩盐碱地的棉花种植受益,使棉农年净收入增加近5亿元。同时,她还细算了一笔“海带账”:“我国每年生产80万吨海带,产生废渣60万吨,开发成海藻基土壤生态修复剂后,每吨海带废渣可一次性修复轻度盐碱地2—3亩,相应地棉花增收2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