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年末,我以病休知青的名义被分配到西区服装鞋帽公司所属一家制鞋商店工作,所谓制鞋商店,后来才明白原来是皮匠摊,不过,在当年68届、69届知识青年全部上山下乡的情势下,能够在城市里混到一份工作,实属万幸,心情自然无比激动。
这家制鞋店地处中山公园的西北一角,坐北朝南,旁边弄堂是苏家角,对面是棚户区——西新街。
走进窄窄的浅浅的店铺,迎面一只齐人高的铁家伙像拦路虎似的横在店铺中间,很煞风景,店里的老师傅告诉我们,这是日伪时期日本人造的洋井,现虽早已废弃,但没人敢随便处置。店铺后面还搭了一间简易房,约十几平方米,几十个鞝鞋、修鞋的师傅全在里面,靠后面的一角放了一只办公桌,这是店里会计的办公处。低矮的墙上挂满了新鞋旧靴,整个空间显得昏暗逼仄,有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操着浓重苏北口音的老师傅们在狭窄的空间里勤奋地忙禄着。
店里的劳动模范石师傅名不虚传,一点没有架子,什么脏话累活抢着干,他不吃老本立新功,根据附近劳动人民的需求,免费为居民手工画鞋样,元口鞋、鸭舌鞋、松紧鞋、高帮棉鞋等,有几十种之多。后来闻讯而来的人越来越多,手工画样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改为油印,免费改为零售,此后鞋样成为小店的“产业”。我们这帮子知青进店后,再通过技术革新,在油印机上装上了小马达,变成了半自动,产量猛增,不仅满足门市的销售,还对外批发,老城隍庙也闻讯前来采购。
当年有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石师傅精神感召下,我们团员青年组织下乡小分队,骑自行车去农村为贫下中农免费服务,足迹踏遍近郊的华漕、徐泾、吴家巷、诸翟、纪王等,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冬酷暑,坚持了好几年。《解放日报》的头版头条登载了标题为“店小志气高,支农逞英豪”的颂扬文章,一时传为佳话。
小小的皮匠摊出了市劳模,又出了青年突击队,真是如日中天,每次新职工进单位总有石师傅与青年突击队的代表为他们上课,永恒的主题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珍惜工作,要艰苦奋斗,更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附近的中小学校也纷纷邀请去讲课。
在这种氛围下,小店的风气自然不错,新进青年积极要求上进,纷纷要求入团入党,小店确实造就了一些人才,会计赵姐改革开放后去美国深造,小徐恢复高考后进了大学,后去了加拿大读硕士博士,小小朱在此工作一年后进街道工作,现已成为党工委副书记。
我在这个行业一扎根就是18年,当过工人,当过会计,当过店经理,中心店副经理,1988年离开这个行业在外闯出了一片小天地。
几十年过去了,小店早已在市政动迁中被拆除,但是小店那段昔日的风采仍铭记在心中,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