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 “文革”后的改革开放初,步入书店与出版行业。封闭十余年的文化市场开放了,百姓强烈的求知欲空前高涨。书店门前常出现如此情景:还没到营业时间,众多读者已在门外等候。刚开启店门,他们就冲进来抢购图书,像是在觅一件珍品。
那个年代,从书店到图书馆,人们很难觅得一本心仪之书。封闭已久的文化市场,造成了可供大众阅读的书荒。虽然文化市场全面放开,但信息技术还没得到发展,所以,人们还是以捧着书本的方式阅读。
自从网络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之后,人们的阅读方式逐渐多元化起来。若要阅读一本书或一份报刊,可以直接点击电脑视屏、手机屏幕等。这些多元化的电子阅读器,即使在周围缺乏照明的情况下,无需“凿壁借光”,就能清楚地阅读。屏幕中的文字,可根据各年龄段阅者的需求,把字体缩小放大,省去了戴眼镜的不便。有的,甚至还能替你朗读。
现在的书店门前,早已没有那么多读者等候开门的现象,并不是求知者比以前少,而是他们正在被各种阅读方式分流。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正在接受、适应一个多元化的阅读方式,比如读屏。新的文本载体、阅读方式,要比纸张印刷成书刊的时间快,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阅读量,而且对促进环保低碳的生活大有裨益。
然而,多元化阅读方式却使有些书店的销售码洋下滑,迫使它们改变了营销策略。据笔者观察,申城从前有一爿小有名气的旧书店,先是改成以销售新书为主的门店,这些年它又另辟蹊径,兼及拍卖、古籍、艺术,成为一个经营多元化的专业书店。虽然这家书店的生意并不红火,但它经受住了市场的冲击,没有亏本,说明该店懂得阅读方式多元化并不是意味着只是读屏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