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学生,学校也觉得实在难办。让他进教室上课嘛,要影响班级纪律;不让他上课嘛,他是个学生,上课学习是天职,总不能天天把他关在老师办公室吧。无奈之下,班主任老师只好把难题转嫁给家长,结果家长三天两头被老师叫到学校,老师甚至一再暗示如果家长不能教育好孩子,最好就别让他来学校了。
旺旺妈妈是个好面子的人,儿子在学校表现如此之差,真是太令她生气了。每天回家就是打骂孩子,有几次还打得相当厉害,可是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就是不见改进。奇怪的是,妈妈如此凶狠,这孩子还是与妈妈非常亲热,每次打完之后没五分钟,就“妈妈,妈妈”地叫,弄得妈妈看着儿子的伤痕,涕泪涟涟,心疼不已。
旺旺来到咨询室,还是那副没心没肺的样子。妈妈指责他在学校的种种不良行为,说得伤心落泪,而他呢,却一脸无所谓的表情,甚至还在旁边为妈妈递纸巾,好像妈妈指责的不是他而是别人。咨询师发现,这孩子非常关注自己的妈妈,也很想讨好咨询师。虽然妈妈把他说得一无是处,但他在咨询师面前却坐得端端正正的,表现出一副非常听话乖巧的样子,与妈妈叙述的在学校课堂上的表现判若两人。很显然,旺旺特别希望获得别人的关注。
美国的西诺蒙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将各种表现出不良行为的孩子按行为目的不同,归类为猴崽、熊娃、豪猪、羔羊四种动物。而旺旺就是其中的“猴崽”。猴崽的心理需求是喜欢惹人注意,这类孩子的天性就是需要经常处于注意的焦点,如此才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即使得到的注意是负面的,也比被忽视要好。所以一旦他们觉得自己的良好表现没有得到关注,就会以捣乱来达到目的。他们做错事是为了获得支配权,从而增强他的自尊。即使他没有成功获得支配权,把父母拖入战争本身就能让他得到自我满足感。旺旺之所以甘愿做个“差学生”,不断以捣蛋行为来换取老师、家长的批评,原因就在于此。而改变旺旺,需要主动关注他的良好行为,忽略不良行为。
表面上刀枪不入的旺旺其实内心是自卑而沮丧的,极度需要心灵抚慰。咨询师从接纳、理解旺旺入手,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潜力,看见自己身上所具备的正能量,强化他因正向行为而获得关注的良好感觉,不断鼓励他的正向行为。同时,通过对他父母的咨询,指导他们为孩子营造表现正向行为的环境,停止对旺旺的指责批评,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通过一个阶段的认知行为训练,旺旺终于有了很大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