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批评有抵触
华师大实验高中在全体高一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对于“父母批评教育的接受程度”,7.57%的人表示极端厌恶,42.82%的人无法接受,46.92%的人是选择性地接受,仅2.69%的人能全部接受。而对于老师的批评,64.36%的人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关心,但也有17.23%的人认为是对自己的限制和干涉。由此也造成了有20.26%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批评令自己的自信心受挫,5.13%的学生因被批评而对老师产生厌恶情绪。
学生对批评有抵触,怎么办?经过摸索,学校编写了全市首个《批评教育常识》校本教材,供全校师生学习。该教材的内容包含有批评教育的本质与意义、批评教育的方法和基本技巧等。对此,松江区教育局党委书记俞富章评价说,应当鼓励师生们以更大的责任和勇气探索实践批评教育,让它不仅成为一门课程,更成为一种品质、一门艺术。
心甘情愿接受批评
该校政教处副主任徐伟老师举了个例子。有一次大考期间的晚自修,两个男生从校外叫了外卖并拎着两瓶啤酒回来,但她没有立即批评他们,而是让两人先回宿舍把肚子填饱。经过谈心,徐老师了解到,两位男生当天的考试十分不顺利,而且对第二天的考试也失去了信心,正想借酒浇愁。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作为外语教师,徐老师首先与两人聊起了外语复习问题,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在循循善诱中让学生接受了她的批评。徐老师说:“让受批评者放下包袱或敌对情绪,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是批评教育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张冷艳同学也说起了一件让她刻骨铭心的事:“有一次上课玩手机被老师发现并没收了,但老师没有当场批评我。”出乎意料的是,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后十分和蔼地说:“你想要手机是吧,还给你可以,但不是现在。我知道没有权利没收你的手机,可是作为老师,我却有权利和义务叮嘱你好好学习。”小张说,“我非常喜欢这样一句话:把每次老师善意的批评当作一次蜕变,由茧变蝶的过程。”
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张雨晨同学的妈妈吴女士偶然翻开《批评教育常识》教材,越读越觉得有意思。她说,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脾气暴躁,难免会激动,此时家长的耐心十分重要,不要责骂,更不能打孩子。“现在我开始观察儿子的喜怒哀乐,经常和他沟通,即便知道他犯错时,也尝试着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机去跟他沟通。”
对于批评艺术的把握,华师大实验高中校长潘建荣说,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仅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批”(训斥),更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说理),通过一“批”二“评”的方式,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某些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上的错误,使其克服、纠正和最终彻底消除这些错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