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流行俗谚中,总有着一种与时俱进的劲头,总带有一种上海人特有的说高不高说低不低的腔调。有一个时期听上海人吵架时常说:“啥格(什么)素质?”好像他的素质是很高的。“真呒没(没有)腔调!”好像他真的很有腔调似的!不过他们还知道为人要有“素质”、“腔调”,这也未必是坏事,有追求总是好的嘛。
现在我常常听到另外一句俗谚:“侬看得懂(你看得懂吗)?”这句话,吵架时有人用,平常说话时也常常有人用。市井草民能用,层次高的人也常常用,使用频率有上升的趋势。我叹为观止的是:在激烈的争吵中,总是不免出言不逊,而这些俗谚居然能够顺理成章地镶嵌进去,并且重新包装,真亏得有这样的上海人!
什么叫“看得懂”?当然常常指的是对规则或潜规则的认同,所以“看得懂”有积极或消极的意义。“看得懂”,之所以被人听了见怪不怪,主要是因为这句言语是中性的。可是又有着调侃、不屑、反感,还有责备、无奈甚至屈辱等等意味,而且在具体语境中,真意往往隐藏得很深,如同城府很深的领班,能不动声色地应对不同的顾客。你休想在她的纹丝不动的表情中挑出什么瑕疵来。在礼貌、端庄的背后有着极丰富的情感暗流。而且正是因为要隐藏,所以一定是负面的。正面的哪怕要掩盖,也会有个不经意的笑靥;而反感是不允许有任何反应的,哪怕轻轻的一个“哼”!
说到认同,这可不同于电脑中的“确认”,它对好的或坏的都可以认同,这样就有一种文学上的朦胧的意味。于是它自然又有了一种含蓄的美(要是可以称美的话)。可恨,可爱,可噱,可讽……但是“看得懂”毕竟是达观的,坦然承认现实,不管如何让人受不了。因此自然又会有一种淡定的意味,有一种禅意,一种出世的意味。其实佛子出家,几乎都有对人世“看得懂”的过程。原来“看得懂”还有四大皆空,阿弥陀佛的意味!这样就能理解“侬看得懂”中的淡泊意味,只是不必说出来。
老上海常常对自己的子弟说:“弗怕看不到,就怕‘看不懂’。”过去十里洋场,光怪陆离,什么都能看到,可是要看懂就不容易了。彻底理解往往是难办到的,知道个大概,八九不离十,心中也就实在了。可是一旦到了“看得懂”的地步,本来也离理解相差不远了。现在呢?能够看到的东西更多了,怎么对待呢?对能够感动中国的事,说上一声“好,看得懂!”;对贪官的行径,虽然还在云里雾里,也能说上一声:“哦,看得懂格!”……对别人的举措、处境“看得懂”,对自己的处境呢?哪怕自嘲,也能说:“晓得,看得懂!”淡定而不失分寸。
言语的聪明,可以如此,那么语言大师何在?其实要什么头衔,走一走,到街头市井,听一听上海人的闲话,自然晓得了,八九不离十。不管你晓得多少,总之,侬要看得懂!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