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所以认识李默然,很大程度得益于电影《甲午风云》。可是李默然一直说:“我是一个戏剧人,在我的从艺生涯中,主要是从事舞台话剧艺术。我经常跟大家讲,我在电影上是一个业余演员,我的精力更多是在话剧舞台上。”
从他在辽宁人艺的艺术经历来看,确实如他所说,曾经在很多部话剧中扮演主角。凭借在《曙光照耀着莫斯科》中,他饰演党委书记库烈聘,1953年“东北区戏剧、音乐、舞蹈汇演”时,获得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发的“优秀表演奖”。这个戏到北京演出,曹禺先生看了戏以后高度评价,说,李默然那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演技征服了首都观众,震动了中国话剧界,开始形成全国性的艺术影响。
1957年辽宁人艺来上海演出,地点在长江剧场,他演的是一个苏联的话剧《在那一边》。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这个戏的演出。
1986年4月,上海举办“莎士比亚国际艺术节”,李默然率领辽宁人艺来沪主演莎翁名剧《李尔王》,总算让我一睹这位舞台演出大家的风范。
在采访他的时候,他对我谈了创作李尔王这个人物的过程,特别是如何准确地、艺术地表现。尤其是他对台词的处理,很慎重。莎翁的台词“都很长、很拗口。尽管翻译上想了很多办法,很多地方还是很不顺口,中国观众听起来会很别扭。我们只能把很多不顺口的词拿掉了。”(李默然语)可是有些地方又无法处理。他给我举了几个例子,比方“风暴”一场中,有句台词是这样的,“吹吧,涨破面颊的风,猛烈地吹吧,”他就把“涨破面颊的风”拿掉了,因为很费解。而在一幕四场中,李尔责骂大女儿“干涸她产育的器官”,这句话观众也是很难听懂,由于这是一长串排比句下来的,“如果你想生男育女,那么请你改变你的意志,取消她的生殖的能力,干涸她产育的器官,让她下贱的肉体里,永远也生不下一个子女,来抬高她的身价”……很难删掉,只能迁就。他坚持对台词处理的两个主张,大江东去与潺潺流水并用。“舞台语言并不一定适合屏幕与银幕,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总会有感情上的跌宕,思想情绪上的波动。因此语言传达情绪的外部声音,必须随着这个走。当然还有形体动作”,一气呵成。
李默然用他的精湛的舞台表现,来诠释他的“理解”——在塑造李尔的时候,通过“四跪”的大幅度动作表演,展现人物性格的跌宕、变化。“一跪大女儿是愤怒、二跪二女儿是怨恨、三跪人民是觉醒,四跪小女儿是认罪,完成李尔的悲剧形象。”(李默然语)
在观看演出的时候,我特别在意他的“四跪”,果然各不相同。“一跪”时,只见他来了个戏曲“抓水袖”的动作,然后似乎是随着锣鼓“仓”的点子,一个剧烈的亮相、身子往上一提,“咚”地跪在地上。“二跪”时,他穿着长袍,似乎有点戏弄二女儿,装作乞讨的模样,跪了下去。“三跪”,随着他口中“那些尽享荣华的人,到外面来看看人民的生活吧。我一向没有注意到人民千疮百孔的生活……”,只见他由徐而疾、由轻而响,虔诚地跪了下去。“四跪”时,他滞缓的目光遇见小女儿的目光时,突然清醒,一骨碌起身跪在地上,随着“不要笑我,我是个傻老头”缓缓念出来的台词,父女抱头痛哭相认,表现出恢复理智时的思索。
李默然精湛的艺术表现,深刻、准确的人物刻画,令观众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