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对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行为举止指责为“没有素质”。其实许多时候,它与“素质”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这些人长期在自己的生活圈里养成的习惯,到了新的环境没有“入乡随俗”而已。
朋友为女儿请了一位家教,那是个刚刚考入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农村大学生,很优秀的青年。可是小解时他把座便器垫圈弄得全是尿,朋友告诉他,以后小解记得把垫圈上翻。第二次他上洗手间,他把座便器翻盖盖上了,垫圈上依旧满是尿。朋友责问他,他无辜地说:“是按你说的这样子做的。”以后他再也没在他家上厕所。朋友很自责,这个农村来的大学生一定不知道城里人家上厕所的常识。
去年,在浦东机场候机楼用餐,对面来了个中年男人,坐下就脱鞋挖脚趾,服务员赶忙过来,我以为是前来阻止的,却想不到他们是老乡,竟若无其事地谈笑风生。要是他们都知道这个陋习会遭人鄙视,还会那样乐此不疲吗?
上海的阿姨妈妈们喜欢穿着睡衣逛街,曾被指责为素质差。其实这与素质也扯不上边。物资匮乏时期,一年的布票只够做一套衣服,现在不愁没衣穿,但那时留下的惯性却在她们身上延续。事实上,所谓“睡衣”,在家是居家服,外出变成休闲服。她们的睡衣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睡衣。
笔者想:去国外旅游,有关旅行社会发出团通知书,上面有许多告知事项,比如怎么给小费,到了哪些庙宇是不可以穿裙子的,怎样的举动是不礼貌的等等。那么,为了让初来乍到的人尽快适应城市生活,有关部门是否有必要编写个“城市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