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一书,汇集了多篇朱镕基同志有关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俗称“一个图章”机构,简称外资委)和利用外资振兴上海的讲话,今天读着这些掷地有声、振聋发聩、荡气回肠的讲话,不禁使我这个在朱镕基市长亲手创建的“一个图章”机构初创岁月战斗、工作过的同志,感慨万千,浮想联翩,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个为之艰难奋斗而又刻骨难忘的时代。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0年,中央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为经济特区。1984年,国家对外开放包括上海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一时间,积极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成为沿海地区的重要选择。经济特区热火朝天,创意迭出;沿海城市你追我赶,大干快上;上海这个曾经辉煌的计划经济重镇,一度处于尴尬境地,徘徊在艰难的转型时期。
20世纪80年代后期,重振上海雄风成为主旋律。此时,上海也明确要加快向外向型经济转变,重大建设项目和支柱产业发展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利用外资。但彼时,一方面是外商急于来沪投资,另一方面却是审批手续繁琐缓慢。一个外资项目的审批往往要经5个委办、20个局,盖40多个图章,最多时则要盖126个图章。外商逐门奔走,不胜其烦,投诉无门,苦不堪言。面对此种情形,建立一个简化投资审批手续,具有综合性、权威性,为外商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外国投资工作机构,成为上海改善投资环境的迫切要求。
朱镕基同志1987年受命到上海工作后不久,便对“一个图章”机构进行了构思,这个机构就是外资委。1988年4月25日,朱镕基当选为上海市市长,在短时间内迅速调兵遣将,组建了外资委工作班子。在5月10日市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上,朱镕基拍板决策建立外资委,旨在加速引进外资发展上海,并在会上斩钉截铁地说:“上海需要速度,需要效率,需要果断行事,需要雷厉风行。”6月10日朱镕基市长高调召开外资委成立新闻发布会,由他亲自兼任外资委主任,副市长黄菊兼任副主任,时任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局长的叶龙蜚调任常务副主任,四位委员分别为市计委副主任吴祥明,市建委副主任叶伯初,市经委副主任明志澄,市外经贸委副主任陆国贤,实行“一个机构、一个窗口、一个图章”,宣布正式对外开展工作。由于市领导的亲力亲为,外资委同志的忘我工作,“一个图章”机构很快蜚声中外,上海引进外资工作迎来了蒸蒸日上的崭新局面。
这些年来,每当我与外资委老领导、老同志和老同事叶龙蜚、吴祥明、叶伯初、李关良、刘锦屏、苏绍华、李汉国、王伟等相聚,谈起朱镕基和他一手创建的“一个图章”机构,以及在外资委工作的往事,总是兴致高昂,历历在目。提及朱镕基,大家肃然起敬,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兼具能力、魄力和魅力的领袖型人物。他严谨,研究工作细致深刻;他诚实,内心想什么就说什么;他严厉,批评丝毫不留情面;他睿智,面对问题机智应对;他幽默,巧妙带动听者情绪……这些真情流露和所思所想,已被我们编入在《“一个图章”机构的往事——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初创纪实(1988-1992)》一书中。
历史已经证明,正是朱镕基首创、独创的“一个图章”机构,将上海推到了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快速发展轨道上。1988年前,上海总计吸收外资项目仅91个,实际利用外资1.18亿美元;而到了1991年,仅仅这一年就有365个项目,平均每天一个外资项目进入上海。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一个图章”机构能办事、办成事,它的实际职能还不仅仅局限于引进外资,朱镕基当时把很多工作都放到了外资委,比如YKK拉链项目的引进、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的创设、对外土地批租的推进、南浦大桥建设资金的筹措、浦东开发开放的前期准备,以及提出重建上海金融中心、企业发行B股组建中外合资股份公司审批等等,这些都是在外资委的时候干起来或酝酿起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