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三线:生活在皖南的上海人(上)
崔海霞 徐有威
■ 号称上海小三线第一大厂的八五钢厂全貌
■ 上海小三线职工学校师生的体育活动
  ◆ 崔海霞 徐有威

  上海小三线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紧张的国际形势下,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和毛泽东关于加强备战、巩固国防的战略部署,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山区建设起来的以生产反坦克武器和高射武器为主的综合配套的后方工业基地。从1965年选点筹建开始,到1988年调整结束,在历时24年的时间里,上海小三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各省市小三线中门类最全、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以军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的后方工业基地,共有在册全民所有制职工57000余人,家属16000余人,集体所有制职工1500人。7万余名上海小三线职工及其家属背井离乡,远赴皖南和浙西深山中开山炸石、架桥修路,硬是建出了一方天地。这24年的时间,上海小三线职工在皖南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

  “用的都来自上海”

  上海小三线虽然建设在皖南山区,但是职工的吃穿用基本都是靠上海供应。在那个凭票供应的特殊年代,上海小三线的职工虽然地处深山,却依然能够享有独特的物资供应。

  在小三线,职工能够通过设在厂里的小卖部获得肥皂、火柴、香烟、草纸外,还能买到毛巾、手帕、民用线、电筒、电池、牙刷、牙膏、肥皂粉、香皂药皂、胶鞋、塑料鞋、面盆、铝锅、口杯、热水瓶、针、纽扣、铅笔、铱金笔、练习本、信纸、信封、部分纸张、糖果、食糖、防暑降温用盐汽水等几十种日常用品。

  对于一些货源不足的商品,上海商业部门也是优先供应小三线职工,甚至在实际供应中,有些商品的供应标准还超过了上海市区。比如上海的蜜橘上市,小三线职工都是一铅桶一铅桶供应的;一些紧俏的商品如香烟、酒等上海是严格按照计划供应的,而小三线都是多给的;有些职工并不抽烟,但依然每隔几个月一次性拿到了15包的供应量,最多的时候有60包,这在上海是不可想象的;每个月发的自行车票,上海每10个人发一部,小三线职工每10个人可以发到两部,比上海标准翻一番;鱼、肉等副食品,上海如果人均一斤,小三线职工的供应量就是一斤一两或一斤二两。

  “与当地人物物交换”

  既然上海对小三线职工的供应量要超过正常的标准,那么多出来的东西怎么办呢?小三线职工也绝不浪费,为这些日用品寻找到了新的出路。皖南当地淳朴的民风、丰富的土特产使小三线职工看到了以物换物的机会,从当地农民手中换取商品,互惠互利的民间交易在小三线开始盛行。比如企业本来是不需要化肥的,但还是申请了,拿到后就去和当地人换大闸蟹;来自上海的肥皂比安徽的要好很多,据当地人说,安徽的肥皂用了半块之后就搓不出泡沫了,所以当时一块上海肥皂,可以在当地人那里换到20个鸡蛋;而像糖、肥皂这些在当地供应很紧张的商品,都成为小三线职工换取芝麻、花生、山核桃等土特产的法宝。每到春节的时候,小三线职工便带着换来的特产返回上海,这些东西在上海是限量供应的。在职工眼里,“当时还是计划供应,香烟、白糖、洗衣粉、肥皂,都是要凭票的,当地基本就买不到。当地农民就拿农副产品跟小三线职工去换,小三线职工用不掉的像飞马牌香烟,就去换农民的农副产品。”

  在职工眼里,皖南当地的消费水平是远低于小三线的,向当地人购买农副产品成为小三线人改善生活的不二选择。那时,当地的东西很便宜,花生三毛钱一斤,鸡七毛钱一斤,小核桃六毛钱一斤,糖炒栗子三毛钱一斤,鸡蛋五六毛一斤,大闸蟹八毛钱一斤,冬笋三四毛一斤,职工们纷纷到周围的村子里去买。

  在当地人看来根本不可能摆上餐桌的东西也成为了上海职工嘴里的美味佳肴,螃蟹、黄鳝、甲鱼等被当地民众视为“异类”的农副产品,很快便成为了小三线职工改善生活的首选,节假日、周末便成为职工们打牙祭的日子。下河、下田捉到蟹、黄鳝等,没有锅就用大铜壶放进去蒸、煮,两个人能吃一壶大闸蟹,一次八个十个地吃。这样的生活,如果不是发生在皖南山区,就和上海人是一样的,所以当时在安徽人的眼里,小三线往往就是“小上海”的代名词。

  “自力更生改善生活”

  虽然小三线职工有上海的商品供应,基本能够满足生活所需,但对于日常饮食所需的蔬菜、肉类等保质期要求比较高的食品,却不能仅仅依靠上海的供应。为了自力更生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小三线的职工可谓是想出了各种方法。

  蔬菜在当地怎么买呢?在原小三线险峰光学仪器厂党委副书记储瑛娣看来,买菜的感觉就像是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每天都是后勤去市场上了解信息,最近市场上有什么菜弄块黑板写上挂出去。职工每家每户发一个号头,你家篮子号码写上去,自己写张纸头,我几号篮子,黑板上这些菜要什么菜数量多少,然后后勤把全部篮子统计起来,青菜100斤、萝卜50斤的去采购,采购回来按照单子数量给你放进篮子里,下班以后你就去付钱。有的菜没买到,就写你今天要的菜没有了。”长期养成的买菜方式使得小三线职工到现在还有一个习惯,无论是买菜、还是买水果,量都很多,唯恐市场没有卖。

  在小三线职工努力改善自己生活的同时,小三线企业也没置身事外,想尽各种办法改善职工生活,利用各种人脉关系为职工解决吃菜难的问题。八五钢厂后勤科科长人脉很广,利用他自己的关系为厂里的职工弄到了海鱼,为了招待别人,把他的的确良衬衣和中山装都卖掉了。由于当地商业部门不能保证供应,职工需要的副食品很大一部分靠后勤人员各显神通,自行采购。设在祁门县的朝阳厂,1974年吃肉一万三千多斤,其中三分之二是自行采购来的。有的到农村集市和生产队直接采购。有的靠老熟人、老关系,派出车辆东到宁波、上海、扬州,西到九江,北到蚌埠等地采购。

  经常到各地采购生活所需并非长久之计,“求人不如求己”,小三线企业开始组织职工种菜、养猪,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利用荒山荒地垦荒种菜,利用食堂的泔脚水养猪,补充供应不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特别报道
   第A05版:特别报道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留学招生/人才专版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大学生活/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04版:专版/教育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08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小三线:生活在皖南的上海人(上)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32小三线:生活在皖南的上海人(上) 2013-10-09 2 2013年10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