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教学有创意
从教十余年,一直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怀着对教学无比的热情,加上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永旭教授的课获得好评。例如在营养繁殖学的教学方面,由于营养繁殖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应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阐明它与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水生生物生理生态学、水生生物学、发育生物学有密切的关系,启发了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其科学思维的能力。
“每节课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段生产上的经验或教训,令人难忘。”一碰到成永旭的课,许多学生早早来教室占座。“因为他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手段先进,专业信息量大,有针对性地突出课程重点和难点,并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而且,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大家都很渴望上成老师的课。”
而对于成老师的四点要求,只要是上过他课的学生都耳熟能详,记在心底:感情——每一个学生与教师首先培养与水产养殖的感情,在与鱼、虾、蟹“谈恋爱”;干劲——刻苦钻研业务,乐观向上、风风火火地工作;精神——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心诚——真心诚意待人,发扬团队精神,为一个共同目标,志同道合,共同奋斗。
教学改革重实践
成永旭教授一直关心教学改革,他始终认为,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又要以实践环节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他大胆探索教学改革,自创了一套“课堂教学、实验室操作、池塘边实践”的教学新模式,获同行一致好评,主讲课程 《生物饵料培养》被评为2009年度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
“教改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因为水产养殖是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非常重要,所以成永旭教授主张,作为一名教学和科研人员,不能把自己的岗位局限于讲台和实验室,要“走出去”,走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让实践检验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以往的工作经历让我认识到了实践加理论的必要性,后来在教书育人中也一直言传身教。
据此,他特别要求他的团队和研究生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在渔区基地工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和学习方针,虚心吸取一线渔民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成就,然后就渔民反映和养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集中攻关,然后再走到群众中去指导生产。他不仅自己扎根渔区,而且每年都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带领学生深入渔区一线,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学生们一起到实践第一线去体验和服务。足迹不仅遍布上海崇明,还有江苏泗洪、安徽芜湖、合肥、宣城,以及贵州,台湾省和西藏广大地区,对服务和促进这些地区的水产养殖,特别是大闸蟹的养殖作出了贡献,赢得了社会和同行的认同。同时在这些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长他们的才干,锻炼了团队。所以成永旭团队所培养的学生一般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比较受到水产用人单位的欢迎。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