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香港天文台的说法,“风球制度”其实已有一百多年的“高龄”。它的前身是风力预警系统,限于生产力条件限制,多为供目视的气旋预警系统,如在港口等地放置圆形、圆锥形或圆柱形的物件,告知航海等专业人士热带气旋的威胁程度,也曾尝试过鸣炮。到1917年,香港天文台开始改变目视或听力预警系统为数字预警信号,也将受众从航海人士,扩展至所有香港市民、政府及私人机构,而随着电视、网络等资讯传媒的日益发达,预警信号也更广泛地传递到更多受众手中。
其实,香港的“风球制度”也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律规范对各行各业运行进行强制干预,但各级机构依靠了大量的行政指导等柔性措施,对风球预警行动进行指引,比如,香港劳工处的“工作守则”对热带气旋(台风)、持续降雨(暴雨)等自然灾害下的就业安排提出建议,台风或暴雨天怎么放假,每份雇佣合同中都会约定好,而香港教育局有关通告对各类各级学校的停课条件列举也非常详细。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姚小姐说,只要8号以上的风球挂起,不需要通知,香港市民就会习惯性地自觉地停工、停课回家。“但一旦风球撤销,哪怕是还没赶到家,也得回到单位和学校重新开工和上课。”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