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俩照顾八位老人
家住宝山区顾村镇共富二村的赵克兰和周时远数十年如一日,照顾了8位老人。二十多年前,赵克兰的丈夫因工伤猝然离世,给她留下4岁的女儿和年迈的父母。伤心之余,赵克兰毅然挑起了照顾女儿和公婆的重担。一年后,有人替赵克兰和周时远牵起了红线,赵克兰告诉“红娘”:“我舍不下以前的公婆,我要带着他们一起嫁。”
结婚后,赵克兰才知道,原来善良的周时远也一直在照顾独居的邻居沈氏夫妇。赵克兰自己的父母加上周时远的父母再加上赵克兰前夫的父母再加上沈氏夫妇,就这样,赵克兰一家有了八位老人。
最困难时没怠慢老人
“我们做的都是小事。”赵克兰说,这些年里也就是为老人烧饭、做菜,送老人看病、住院,替老人祝寿、送行……可就是这些事,往往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
赵克兰家条件并不好,尤其是1998年赵克兰下岗的那段时间。周时远当时每月工资只有600多元。周时远至今很清楚地记得,那年4月11日,周时远发工资前一天,家里烧菜时没油了。一家人凑了半天才只凑出5块多钱去粮油店拷一斤油。也许是粮油店老板听错了,给拷了一公斤。一公斤油要8.4元,赵克兰身上只有5块多一点,撒了个谎说没多带钱,明天补上。第二天周时远发了工资,再给粮油店送去。
“就是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我们都没怠慢老人。”赵克兰说。
奖状有老伴一半功劳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颁给赵克兰,但记者近日上门采访她时,她“力推”老伴周时远。“这张奖状里有老头子的一半功劳。”赵克兰说,没有老伴周时远的支持,她不可能走到今天。
赵克兰前夫的母亲生重病住院,周时远去陪夜。“他完全有理由不去,这和他有什么关系?”赵克兰说,但周时远对老人尽心尽力,以至于老人把他当成自己亲儿子。
8位老人中7位已相继去世,现在只剩下周时远92岁的老母亲了。周时远和赵克兰自己年纪也大了。周时远今年68岁,赵克兰59岁。老母亲进了敬老院。夫妻俩有空就去看看她,给老人送吃的,陪老人聊天。“老人在的时候对老人好点,老人走了,这世上就没有人好叫爹妈了。”赵克兰说的道理很朴素。周时远的母亲每个月只有500多元养老金,赵克兰叫老人放心,子女就是你的银行。
谁家需帮助都记心头
赵克兰是个热心人。她做楼组长时,哪家老人需要帮忙她都记在心头。共富一村的曾毓英老人已经90岁了。儿子在国外定居,女儿经常出差。老人常常一个人待在家里,老人腰不好,出门得坐轮椅,买菜看病都成问题。于是赵克兰经常陪老人去医院配药,买菜时给老人捎一点。赵克兰搬到共富二村了,老人以为她不做楼组长了,不会再帮她了。哪想到,赵克兰还是时常打电话问老人需不需要帮忙,照样陪她去看病配药。
赵克兰家的小辈很懂事很孝顺。赵克兰女儿初中毕业时,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女儿主动放弃读高中,就想早点工作替家里分担负担。第一个月拿了950元工资,交给家里750元。“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就是女儿贴钱买的。” 赵克兰常说,“我们都会老去,要给小辈做个样子。”如今小辈的孝顺体贴令赵克兰夫妇欣慰。 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