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萤火虫的夏天不值得喜悦,没有萤火虫的城市不值得怀念。
而如今我们正在失去自己的故乡。故乡作为一种象征,在当下的城市乡村剧变中,它逃离了童年,脱落了之前千百年的色泽,在急速消失的风景里变成渐渐陌生之地。
好多年前,我曾有一次寻找萤火虫的长途旅行,去了几个偏僻的山里,专门寻找萤火虫。因为我始终忘不掉童年遇到过的场景,夜空暗蓝,密林深邃,栀子花开,小河淌水,萤火虫悠飞。我走了那么远,就只想离那个场景更近一些,更近一些。
在另外一次长途旅行中,我们到了贡嘎山。夜里开车,经过一个山垭口时,我们停车抽烟。车灯熄灭的时候,夜空突然就展现出来,星星和萤火环绕着我们,无数萤火虫在漫游。
直到后来认识了付新华,我才知道原来中国竟然还有把萤火虫当作一生注视对象的人。新华老师是年轻热情的科学家,他对萤火虫的痴迷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在和他第一次聊天时,我就承诺了要为他策划出版一本关于萤火虫的美丽图书,也就是诸君手边打开的这一本《故乡的微光——中国萤火虫指南》。
在唐朝,诗人杜牧写下了《秋夕》,他眼里的秋天也就是一个单纯的场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正是这些细微的句子,构建了我们的文化气质。
萤火虫是我们时代里一个被忽视的比喻。人性是脆弱幽暗的,萤火虫就恰如我们自身的象征。日本人愿意相信:萤火虫是死后人们的灵魂。可惜,如今我们离简单的美和诗意太远了,离灵魂实在是太远了。在什么都不再容易让人相信的时代,注视灵魂本来应该依然是重要的。唯有借助一些微光,人可以更加接近内心和纯粹。如果那些微光消失,处于绝对光亮之下的我们,会更快迷失自身。
热爱着微光,其实才是热爱我们自己。当那微光消失的时候,沉思也消失了。
那么,请诸君打开《故乡的微光——中国萤火虫指南》,体会自然和诗意的萤火虫诠释。萤火虫是历史与文化的一部分,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失的一环,萤火虫是一种环境指示生物,这些需要更多的人来相信,同时为着这小小的生命而做些努力。
因为我们愿意相信,宇宙里一个巨大星系爆炸的灿烂,和暗夜里一只萤火虫的微光,具有同样动人心魄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