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尼克松纪念馆,自然留意其中的中国元素。过大厅进展厅,迎面是幅尼克松夫妇在长城的油画。尼克松夫人佩蒂·尼克松所穿的红色大衣耀眼夺目,这不仅是热情友好的表达,谁都明白红色在中国的意味。在馆内,实物展出的红大衣就有两件,一件在穿这大衣的照片前;另一件在以“佩蒂·尼克松——美国的亲善大使”为名的夫人馆,与夫人另四件大衣并肩而立。
向北到底有个中式凉亭,一根根红色圆柱支撑起仿黄色琉璃瓦的飞檐翘角,亭内是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塑像,如当年那样,尼克松跨出一步,伸出右手。靠墙两块图文并茂的展板,记录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其中有参观上海工业展览馆、虹桥机场的告别等。实物陈列了双面绣猫、青花瓷瓶、两块乒乓板和一只乒乓球;乒乓板前的一双象牙筷吸引了我的目光,难道这就是人民大会堂欢迎宴会上,尼克松用过的那双?
拿走筷子的是《多伦多环球邮报》驻华记者约翰·伯恩斯。据他在尼克松访华40年周年之际于《纽约时报》披露,筷子到手不到24小时,纽约一古董商就电报报价2.5万美元收购,虽相当于他当时年收入的三分之二,可他不为所动。后来,他听从网球搭子、美驻华联络处首任主任乔治·布什的建议,把筷子寄还尼克松。伯恩斯说:“我最后一次知道消息时,它们依然保存在尼克松总统博物馆里。”
眼前的筷子叫我生疑。它三分之二是蔚蓝的底,散布着小花。对比宴会照片上的筷子,明显有两处不同:一是这双筷子要短于照片上的,二是这双筷子是有图案的,而照片上是无花样、全本色的。
在“他们用他们的意志力改变了世界”领袖厅,10位领袖都是尼克松亲自选定,塑像与真人一般,非蜡制而是石膏做成,涂成青钢色。第一排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只有他俩是坐沙发的。忽地发现,两位领导都是脚蹬圆口布鞋。周恩来穿布鞋,倒是第一次看到。后面环绕站立的是前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埃及总统萨达特、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英国首相丘吉尔、法国总统戴高乐及日本首相吉田茂等。
室内参观完毕,推门进了室外“第一夫人花园”,不大却清新漂亮。两边长廊夹一长方形水池,池边棕榈高高,有点阿拉伯风味。池东是小小的草地,被半圆形花坛拢着。花坛的南北两边皆是小路,往北是尼克松夫妇的墓地,两条路都可通向尼克松出生和长大的小白屋。屋子在1922年被尼克松父亲富兰克卖了,此后四易其手,最终被6位当地人以12.5万美元买下。1987年又由市政府买下,包括周围9亩,后全部捐献尼克松基金会。
花园的尽头,停放着一架直升机。参观是四人一组,依次登机。我站在舱门口,想起刚才看过电影里的一幕:1974年8月8日,因“水门事件”被弹劾,尼克松宣布次日辞职,这是第一个在位期间辞职的美国总统。白宫大草坪上,尼克松站立在这架直升机的舱门口。面对送别的人群,他伸出右臂,缓缓挥手。随后,左臂也高高举起。张开的双臂,是他的招牌动作:V。
十日谈
萍踪杂记
真实与想象中的印度,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