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科研是一场“马拉松”
马 丹
  马 丹

  自从莫言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一年颁一次的诺贝尔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也更重了,什么时候中国人也能拿个科学类的诺贝尔奖成为关注热点。昨天午夜,部门的微信工作群仍叮叮咚咚响个不停,好不热闹。同事们大半夜不睡觉,热情地议论着昨儿刚出炉的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

  这几年,科学确实有点火了起来。不听几场民间科普讲座、不泡几个论坛发几个解读科学研究的帖子、不参加几场分享科学知识的“万有青年烩”,似乎都不好意思自称“有为青年”。理工男也“绝地大反攻”,若口才好点,绝对从以前的“书呆子”摇身一变,变成姑娘们倾心的“技术宅”。

  科学火了,尤其在年轻人里火了,是好事。社会的进步需要科学的推动,只有年轻人敢问、敢想、敢做,才能激发科学创意的火花。但火了的科学却也不能急功近利,研究从来都不是短跑比赛,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利时皇家天文台太阳影响数据分析中心自1700年以来,就收集了由500多名观察者在观察太阳表面时留下的照片和手绘资料。这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枯燥观测记录,为后人了解太阳黑子活动为何会发生周期性循环,以及精确预测太阳黑子的激烈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英国洛桑研究所已经花了170年研究化肥对农作物的影响,收集到30万份植物和土壤的样本,而研究仍在继续。没有诺贝尔奖、没有鲜花和掌声,这些“慢科学”背后的科学家们似乎不为人所知,但他们的默默贡献却同样令人敬佩。

  不难发现,站上诺贝尔奖领奖台的科学家大多白发苍苍,去年获奖的一位日本科学家50多岁已被直呼“好年轻”。科学研究被认可,总是慢悠悠地来,有些人等了一辈子也没有等到,诺奖颁奖礼上时常传出“某某科学家已然逝世而无缘奖项”的遗憾消息。以致今年化学奖揭晓之后,一位留美中国博士生给她与奖项失之交臂的导师发信表示“可惜不是你”时,导师幽默地开玩笑说:“估计那些瑞典人得再过50年才能看懂我的模型!我现在就去算个长寿药的化学结构!”

  或许,开发长寿新药,可以让所有等待诺奖的科学家都如愿以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地产资讯
   第A25版:市场之窗
   第A26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新民环球
   第B0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7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B08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1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1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3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14版:广告/新民楼市
   第B15版:新民楼市
   第B16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17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0版:广告/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2版:广告/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广告/新民楼市
从一张纸看行政思维
精神封闭
需反思谁让长假旅游“很累”
科研是一场“马拉松”
勇闯“公章阵”
不妨为摊贩经济开个“负面清单”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科研是一场“马拉松” 2013-10-10 2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