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高考方案近日披露,2016年起,高考语文分值将从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将由150分降低至100分。
听闻此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由得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想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后随着改革开放出国热,演变成“学好‘英格里希’,走遍南北东西”。 “语数外”三门主课,语文看似排在第一位,其实,天地良心,甭说“第三世界”,就连“第四世界”都挨不上边——每逢考试复习课时紧缺,号称“老大”的语文课迫于无奈,只得主动“识相”地“让贤”于其他主课,这是国人都知道的潜规则。甚至理、化老师都可以名正言顺地来“抢”你的语文课。于是,鄙人默默告诫自己,要“夹着尾巴做语文教师”。而今做惯“阿必大”的中文好像要翻身做主人了,至少理论上可以比洋文更“主课”了吧!
这个新方案的出台,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无疑是非常正确,而且非常必要的!
作为母语的语文学科,是学习一切学科的工具和基础。学不好语文,一切学科都搞不明白。我一直有点想不通的是,在现行教育考试体系中,英语学科的所占分量真是不小,竟和语文平起平坐。但英语就算它是“世界语”吧,就算是“通才教育”吧,对于以后大多数不必以英语为基本交流工具学生来说,这么重的分量合理性究竟有多大?
所以,我觉得重“英格里希”轻母语,是本末倒置。况且,母语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我们是中国人,要有中国心,这中国心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所在。
新方案将语文学科提到了应有的重要位置,至于如何将语文教好,如何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母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