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权威声音
靠什么走出“能吏易腐”困局
王石川
  前不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公告,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组织调查。

  廖少华属于典型的“业务干部”,长达15年的铁路系统背景,从见习生一路干到副处长、高级工程师,然后步入政坛。以廖少华为代表,近年来,技术型官员、专家型干部误入贪腐歧途频频见诸报端。北京社科院日前发布的《北京法治发展报告(2013)》显示,这类高学历、高职称的“两高”干部,其受贿犯罪呈现边“评优”、边腐败的特点。

  职称高不等于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也不见得拒腐能力强。相反,有些官员恰恰因为披着懂技术的“马甲”,易受重用,贪腐起来也往往更隐蔽。对于不少技术型官员来说,专业技术反倒成了他们敛财的“护身符”,一旦把持不住,更易出事。这说明,荣誉和专业能力并非豁免权,对技术型官员同样需要设置“防火墙”。

  由技术型官员的腐化堕落,不难联想到某些特定群体的腐败,比如“26岁现象”、“35岁现象”、“59岁现象”等等。由此观之,贪腐不分年龄,也不看懂不懂技术、是不是专家。孟德斯鸠曾说,“每一个当权者都容易滥用权力;他一直这样做,直到他碰到障碍为止。”何谓障碍?换言之就是监督。在许多专业性很强的管理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往往具有“陌生性”,普通的监督机制可能很难发现寻租的缝隙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监督机制应该多运用事前备案和联网管理,不断总结监督机制的不足之处,向更加科学和专业的方向调整与完善。

  (王石川,见今日人民日报,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阳光天地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市场之窗
   第A24版:百货/市场之窗
   第A25版:民生上海
   第A26版:民生上海
   第A27版:民生上海
   第A28版:民生上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诗意居住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专版
保护地方品牌更须行业协会发力
西西里防御
靠什么走出“能吏易腐”困局
“双十一”
白条猪脚
申城出租车也需要“高富帅”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靠什么走出“能吏易腐”困局 2013-11-05 2 2013年11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