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少华属于典型的“业务干部”,长达15年的铁路系统背景,从见习生一路干到副处长、高级工程师,然后步入政坛。以廖少华为代表,近年来,技术型官员、专家型干部误入贪腐歧途频频见诸报端。北京社科院日前发布的《北京法治发展报告(2013)》显示,这类高学历、高职称的“两高”干部,其受贿犯罪呈现边“评优”、边腐败的特点。
职称高不等于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也不见得拒腐能力强。相反,有些官员恰恰因为披着懂技术的“马甲”,易受重用,贪腐起来也往往更隐蔽。对于不少技术型官员来说,专业技术反倒成了他们敛财的“护身符”,一旦把持不住,更易出事。这说明,荣誉和专业能力并非豁免权,对技术型官员同样需要设置“防火墙”。
由技术型官员的腐化堕落,不难联想到某些特定群体的腐败,比如“26岁现象”、“35岁现象”、“59岁现象”等等。由此观之,贪腐不分年龄,也不看懂不懂技术、是不是专家。孟德斯鸠曾说,“每一个当权者都容易滥用权力;他一直这样做,直到他碰到障碍为止。”何谓障碍?换言之就是监督。在许多专业性很强的管理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往往具有“陌生性”,普通的监督机制可能很难发现寻租的缝隙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监督机制应该多运用事前备案和联网管理,不断总结监督机制的不足之处,向更加科学和专业的方向调整与完善。
(王石川,见今日人民日报,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