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学习型生活”
易 蓉
  易 蓉

  烷烃、多环芳烃、气溶胶,纳米光催化、高电压电离、HEPA滤网过滤……雾霾由哪些颗粒组成,空气净化器是什么原理,哪种口罩能过滤PM2.5……大霾天成了科普日,大家捡起数理化,全民“涨知识”。

  并不仅是霾,这似乎是一种已经形成规律的学习模式。毒奶粉让我认识了三聚氰胺,致癌辣椒粉让我认识了苏丹红,家庭装修避不开甲醛,还有毒大米中的镉,高中化学课好像再也不会下课,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学习新的知识点。

  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熟睡中也能够学习。参与者学习两段音乐演奏后进入90分钟睡眠,研究人员为他们播放乐曲中的一段并记录参与者大脑中的电波活动情况。当乐曲播放后,参与者脑中产生了与增加记忆强度有关的电生理信号,而且重复演奏时睡眠中听过的乐曲错误率更低。也就是说,在睡眠过程中就能学好一门外语将不是妄想。

  如今学习的渠道很丰富。大规模在线课程(慕课)甚至可以说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理想国——不需要付学费,不需要办签证,也不需要和学霸竞争,就可以听哈佛耶鲁的大牛上课,和世界各地的学员做同窗。打开全球在线课程平台Cousera的界面,课单令人心潮澎湃,我看到了白先勇的《昆曲之美》、李欧梵讲《中国人文经典导读》,几乎每门课程都拿出了各家学校的名师名课。

  当然,大部分学习并不能像睡眠学习那样省心省力。“起跑多撞线少”几乎是目前全球课程平台上的普遍现象,一位斯坦福教授的一门在线课程有16万人注册,但只有2万人学到了最后。技术本身、课程本身都足够颠覆传统教育了,只是大多数学员并没有做好准备,不愿意或不能投入这场虽然免费却仍然严格的课程中去。大牛也好,名师也罢,这是一门需要投入时间精力研修的课程,而不是一场听过算过的讲座。

  家庭主妇(或主夫)在新闻式学习中自学成才,甚至成了半吊子的化学家、物理学家或是生物学家。然而知识的力量却未必能保护大家免受“人祸”的侵害,我们更需要有合理的标准、严格的法制,而不是拼命弄清楚有害物的机制或是搞清楚所有净化器的原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走转改年终特别报道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专版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4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06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7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8版:人才周刊
   第B09版:人才周刊/留学移民
   第B10版:招生留学/人才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新规”落地要挤干政绩水分
夜市的命运
别再让预付卡模式“坑”消费者
“学习型生活”
抗雾霾畅想曲
“爸爸去哪儿”与“如何做父亲”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学习型生活” 2013-12-11 2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