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出缓解停车难的各种建议,这些设想是否可行?
能否建立体停车设施?
市人大代表吴坚:在目前大量采用平面结构的停车库中,逐步选择有条件的车库通过改造变为多层架构,释放出数倍的空余车位。同时,通过调整一些项目,比如绿地等,新建一批立体停车设施。
市交港局:通过调整绿地新建立体停车设施、缓解居住小区停车矛盾目前难以大规模推行,需继续调研。
上海去年在部分小区试点通过增加空中绿化、调整绿地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当时长宁区虹储小区的试点效果较好;然而,根据《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业主大会决定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有条件的住宅小区应由小区业主大会对新建立体停车库事项作出决定,并经规划、绿化等相关管理部门批准后施行;大部分小区在试点过程中由于居民意见分歧大难以施行。
“自备车位”行得通吗?
市政协委员王向朝:能否出台将新增车辆额度与拥有固定车位相捆绑的“自备车位”的规定?
市交港局:将新增车辆额度与拥有固定车位相捆绑的“自备车位”政策是解决停车问题的有效措施,日本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着手制定相关法律,经过多年实施后取得明显成效。
但本市通过地方立法由政府强制实施这一政策的条件尚不成熟。一是由于目前缺乏全国统一实施此项政策的机制性保障,本市单独实施将会造成在本市进行车辆额度拍卖的门槛过高,导致大量本市车主在外地为车辆上牌后在本市长期行驶。
二是本市现有机动车保有量基数较大,停车位供需缺口明显,在现有停车矛盾未得到有效缓解之前,仅针对上海本地牌照的新增车辆实行自备车位政策的预期效果难以预测,同时可能引发有关政策公平性的质疑。
三是从车辆实际使用情况来看,除了在居住地和工作地等相对固定、刚性的停车需求外,还有大量购物、娱乐、临时办事等不固定、较为弹性的停车需求。仅依靠主要针对居住地、工作地停车问题的“自备车位”政策难以从根本上全面解决各种类型的停车难问题。
【记者观察】
破解之道
想为停车难找到一个破解之道,真的很难。很多办法只能治标,医一时之痛。
要从根本上破解停车难,首先还是要依靠制定和完善城市规划。中心城区难以有大的改变,上海未来人口将向郊区分流,那么,在一些郊区的新城,就应该尽早制定科学合理、兼顾眼前和未来的城市规划,如规定道路、商业设施、住宅和停车位的配比、合理布局P+R停车场。现有的一些P+R换乘点,因知晓度低、供需失衡、站外引导标志设置不合理等原因而遇冷,许多车位处于闲置状态。
第二,发展公共交通也是解决“停车难”的有效办法。上海的轨交网络已经颇为发达,但是早晚高峰过于拥挤,与之接驳的公交线路配置也不甚合理,造成了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不足。另外,上海轨交和公交虽然也有换乘优惠,但是力度却不大,公共交通的出行成本还是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建议上海的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从提升便捷性和降低出行成本着手,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这样,“停车难”的老大难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