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到底有多美?纵然现实若史书、浪漫如诗歌,都略显疲态,而采取了迂回旁侧的写法。《后汉书》是以众人的反应和皇帝的心理写的。昭君金殿辞行,“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李太白没见过昭君,却见过胡人——他自己正是胡人,自以胡人的美女作比照:“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汉地多明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李白描物摹态,向来夸张;但他抒情托意,却有分寸,有时也很含蓄,比如“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这首诗后来被直接抄成了唱词。从“汉宫人”到“胡地妾”的因由与经过,李白一字未提,只以空间和身份的巨变、未来与命运的莫测,便将昭君的悲情写得厚重浑成,令人为她的无奈和无辜,黯然神伤。
昭君出塞和亲,看似自愿,其实不然。史书写她“入宫数岁,不得见御”,因“积悲怨”而“求行”。宫女几年不见皇帝,本来十分正常。后宫佳丽成千上万,每年还要更新换代,皇帝岂止幸不过来,更是看不过来,只好让画工作图、看图识女。画图不及摄影真实,而画工的画技,又可根据利益的有无与多寡上下波动。可能家贫无钱,可能自信美貌,总之昭君未曾行贿,于是一代佳人就被丑化、被冷落了。昭君曾有“失意丹青”之语,便指此事。美色横遭歪曲,贤路硬被蔽塞,使她萌生了出塞和亲的意愿。然而三年过后,老单于死,昭君即上书向朝廷请求归汉。毕竟,任凭有多少冤枉和委屈,都盖不住无尽的思念与眷恋。
西汉建国后,便与匈奴战,遭到惨败。此后历经百役,胜绩虽著,败仗也吃了不少,千里黄沙湮没了无数“汉”字大纛。也许在昭君出塞的途中路侧,就埋着众多汉军将士的尸骸。自高祖刘邦始,汉室便以和亲之法与匈奴媾和,却从未嫁出真正的公主,而是先以宗亲之女、再以寻常宫女代之。概因普天之下、莫非王“女”,此理通透得很;只是对单于和汉帝而言,意味各不相同罢了。对单于,此“女”是汉帝的女儿、又是自己的阏氏;对汉帝,此“女”是享受的工具、也是政治的手段,当太平无事之时用以宣淫取乐,当国家有难之际则用以消灾弭祸。
但是昭君有所不同,一来不是被逼,而是自愿;二来不是因为当不成皇帝的玩物,便将自己当作了皇帝的礼物。否则,她便无法得到那么大的感戴、那么多的怜惜。
昭君令人感戴,是因她的牺牲换来的长期太平。从来兵燹战祸,平民百姓总是首当其冲、家破人亡;即便军官士兵,又有哪个不是血肉之躯、父母生养?所以,昭君不但为汉室,更为两地的人民谋得了极大的福祉。昆曲的昭君唱:“朝中甲士千千万,不能庇护一妇人。”京剧的昭君也唱:“文官济济全无用,就是那武将森森也枉然,却叫奴红粉去和番。”昭君怨得有理,但国人却也无奈,毕竟敌强我弱,当男子不敌,惟女子牺牲才有可能换得举国的安稳、全族的安全。最令人感戴的是,当被封杀了见宠的前程,她宣泄怨恨的方式不是背叛,而是奉献。由此联想起那历代的名士和名将们,他们在遭冤受屈后的言行如何,便更能领悟昭君得到偌大感戴的原因。
昭君令人怜惜,是因她的离恨别愁和凄伤命运。昆曲京剧演到分关,昭君问:“为何马不前行?”马夫答:“南马不过北。”昭君全身大震,唱:“漫说道人有思乡之意,这马呵岂无恋国之心,它就步懒移!”戏至尾声,昭君站在关上回望长安,拜别父母家乡,从此万里相隔,只怕万难相见。果然如此。老单于死后,她即请归,却不但被新皇冷酷拒绝,更要去忍受加倍的委屈——“依胡制”嫁给丈夫的长子。如果说出塞前,昭君不如畏北拒行的马儿;那么出塞后,昭君又不如循季南归的雁儿。最令人怜惜的是,据说她只活了三十余岁,留下青冢一座面南,终生未能重回故土。料是那种人不如物的怅惘、无人与语的郁闷,是昭君青春早逝的主要原因。
杜甫诗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戏里的昭君,是怀抱琵琶出塞的,随着渐行渐北,这幽怨的琵琶声终于被那凄涩的羌笛声淹没了,留下的是半世纪的万民安乐、众生太平。
边塞漫霜雪,大漠朔风鸣。渐看翠意消减,宝马拒前行。四野无边萧索,卷起黄沙堆积,埋没汉军旌。惟有美人影,悒悒履征程。
再回眸,纵无语,怨丛生。朱颜何累,强听羌笛涩声声?雁自飞回南国,人永难归故土,此恨总难平。怀里琵琶在,弦上诉离情。
——调寄《水调歌头》
朱颜何累听羌笛?不是美貌,而是美貌遭到的歪曲;不是和亲,而是和亲纾解的战争;不是帝王,而是帝王统领的百姓。
昭君到底有多美?有美貌更有委屈,有离情更有怜惜,有奉献更有感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