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周宁,电视介绍福建周宁县城西有条穿越浦源村的鲤鱼溪,溪宽丈余长里许,鲤鱼享有至上礼遇。
一曰食不愁。村妇溪头洗菜米,红鲤争食笑声晃;孩童门前端饭碗,拨出饭粒鱼借光;更来众多赏鱼客,竞买光饼投食忙。二曰居无扰。山泉汇溪,水清鱼衍,流急鱼戏,水深鱼聚。为防雨季大水冲走鲤鱼,村民种蒲草供鱼衔住,溪边建房留洞穴供鱼栖居。三曰终无忧。村民与鱼为邻,敬鱼如神。水上塑鱼仙颂鱼,地边建鱼冢葬鱼,葬时有鼓乐奏鸣,有村民跪叩,有焚香缭绕,有鞭炮燃放,有祭文诵读。
礼遇鲤鱼,其实也是善待自身。鲤鱼虽然非我族类,然彼此同为地球之子,当善待之;鲤鱼是村民之伙伴,鱼长乐,亦为人带来欢乐,当珍视之;鲤鱼是环保之雅士,鱼吞浮游杂物,水亦随之澄清,当护佑之。
鲤鱼溪,流淌的是自然之韵,生命之义,生态之道。
苦肉护鱼
不同于《三国演义》之少帅打老将,鲤鱼溪传颂着长辈打后生“苦肉护鱼”的故事——南宋嘉定年间,郑氏一支由中原迁来。初时,为澄清溪流,尤为防外人投毒于水,遂放鲤入溪。水因鱼而清而甘,鱼亦繁衍群游。鱼多,捕食者现。郑氏八世祖晋十公忧渔而致鲤罄尽,恐危及村民生活,乃集会立村规:凡捕杀一鱼,涉事者须出钱祭葬鲤鱼并请全村吃祭葬酒三天。为服众,晋十公让孙子“偷鱼”并当场被抓,孙子在祠堂被打得皮开肉绽,村民连吃三天酒席。开宴前,族长与村民共誓:“不再捕食鲤鱼溪里的鲤鱼,否则,全村人将同鲤鱼一起丧命!”八百余年来,村民谨守规矩,人鱼相安无事,观鱼赏鱼之游客亦入乡随俗。鱼乐人安,人鱼同乐,浦源因鱼游村溪而成为胜景。
棒打孙子,苦一子之肉,可尊村规之严、显身教之威、击警示之钟、共护鱼之识,可谓熟人社会中宗法治理的智慧之举。苦肉计,实乃苦口之计、苦心之计,此计得致民风之淳、水流之清、游鱼之乐、生态之美、后人之福——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