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何鹏发现,在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拖延症”患者不在少数,大三女生萧炎就是其中一位。在和萧炎深入交谈后,何鹏指出,克服拖延症,需要家长一起配合,创造良好的家庭作息时间表。
疑惑 没压力也睡不着
萧炎说,自己晚睡的习惯很早就有了。在家里时,高中的时候住校,常常为了复习功课而晚睡,做完功课后用手机放松娱乐一会,有时也会因为要做好一些班级、社团活动而晚睡。但是,萧炎觉得,那时候即使晚睡也基本不会超过午夜12时,并且觉得自己真的是有事情而忙。而且无论怎样晚睡,第二天仍然精力充沛。
但是,现在情况似乎变得不大妙。现在她一周有三四天会到凌晨2、3时才睡,有时甚至干脆通宵。第二天,她常常起不来,还会在课堂上打瞌睡。本来自己想考GRE,但是因为克服不了晚睡晚起的坏习惯也放弃了。萧炎说,仔细想来,似乎所有的事情在11点左右她就做好了,接下来就是上网、看电影、玩手机等,有时下载电影会莫名其妙地一直盯着下载条看……
“我有时心里会克制自己要早睡,但是越是这么想越是不能睡。”萧炎说,拖延的情况也延续到了对待其他事情的态度上,自己也常常不到最后一刻不动弹,甚至因此耽误团体的活动。她担心,长此以往,朋友都会离自己远去。
“晚睡是不是让你觉得有一些额外得益,如晚睡可以多完成一些项目,让自己感到充实,或者给自己疲惫的身心带来放松等等?”何鹏的问题引起了萧炎的思索。
建议 创造早睡家庭氛围
萧炎告诉何老师,自己全家都是“夜猫子”。她小时候,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晚睡,只有在晚上,萧炎才能和爸爸妈妈玩一会,聊一会,才能和父母在一起,那时,她时常为自己可以晚睡而高兴,渐渐的,晚睡在她的心目中,就变成了一件能让自己获益的事情。何鹏认为,“拖延症”在年轻人中普及,和这种不太规律的家庭生活作息不无关系。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也请自律。
此外,伙伴相互影响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萧炎说,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挺规律的,复习考试前,同学们总会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一大早就去占位置,晚上回宿舍很快就能睡着。每当考试结束,“考友”们各自散去,萧炎也就失去了规律作息的动力。因此,何鹏建议,年轻的拖延症患者不妨找个学习伙伴,影响自己的习惯。
为了改变作息习惯,以下方法不妨一试:
1.睡觉前两个小时内不要做剧烈运动,虽然疲劳会让自己发困,但是睡前的跑步等运动可能更容易刺激神经兴奋,让自己难以入睡。可以改为傍晚吃过饭后慢跑或散步。
2.根据个人的习惯,可以在睡觉前半小时冲个温水淋浴,缓解身体疲劳,也有益于睡眠。
3.设置闹钟来督促自己早醒,可以将闹钟放在床下,而不是放在床头容易拿到的位置。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