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拍的改变、发展,衍生出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打法。在下年届七旬,“球龄”已满一个“甲子”,也见证了球拍的变化过程。近来却遇到“怪拍”欺凌,好生烦恼也。
从小学起,我无师自通学会打乒乓球。那还是建国初期,用木壳板(光板)在拼起的课桌上推来挡去,如同锡剧“双推磨”。后来在文具店里买了块单面颗粒的橡皮板(反面光板),多了些许旋转变化。再过两年,有了块纯海绵的拍子,颇感是新式武器;之后,又产生了胶皮与海绵组合的套胶,包括正胶、反胶、长胶、生胶等,还有拍子两面不同材质的变化。随着球拍的“进化”,打法也多了起来。我的打法是传统的左推右攻,又摸索出搓球起板的要领。或许因为手法娴熟,脚步灵活,也曾将不少业余对手斩于马下。可最近社区打球的群体中,冒出一种“怪拍”,让我吃足苦头。
先说外形。粗看,它的不同之点在于握拍处,像把钥匙头,形状古怪。拿过来一看,木柄前下端较为厚实,且设凹槽,便于食指钩住;反面另有一圆形木桩头,利于中指吊扣;再细察,发现整块底板下端偏厚,均匀地向手柄处“削”薄,以致重心落在“板头”,击球产生“鞭击”效应。还有,它的木柄不在球拍的中轴线上,而略偏食指一边。为加固,甚至还嵌入两枚螺钉。弄得球拍外形不伦不类,我暗地里叫它“济公板”。
再说球拍材质和胶皮。据说此底拍是从南方某地网购而来。木质坚硬,内有纳米科技元素、碳素纤维材料,加上内置助力钢板,故弹性上佳。这种拍子,通常正面粘贴长胶或生胶(有薄海绵套胶),有的干脆是一层胶皮;背后则是反胶,利于快速的直拍横打。
后说球拍打法。恕我不恭,鄙人将此类怪拍的风格概括为八个字:阴阳怪气,诡异多变。若用具体事物比喻,那就像百得胶、牛皮糖。你若硬,他借你力,轻轻挡(或削)回;你若软,他却反拍一击,来个突然奔袭,打你措手不及。总体感觉是后发制人。业余水平与这种拍子对抗,难免陷入阵地战。因此,必须要有极大的耐心和适应能力,然后,伺机起板。心急的话,难免稀里糊涂败下阵来。
笔者社区有好几位“怪拍”高手。一个击球动作老是往下“撮”,带有下旋,使你不能轻易起板,大家给他雅号:“小区第一撮”。另一个动作幅度更大,每回一球,如用大锹挖泥一般,手臂往下铲,球更沉更转,球友索性唤他:“铲土机”。与这类怪拍球手交锋多次,几乎难有胜绩,以致形成心理障碍。几回打到10平的相持局面,他又请我吃一个下蹲式的强烈旋转发球,我又功亏一篑。当然,“济公板”也同样要靠人的技术去掌握、操作。我曾经用此怪拍一试,结果,它的“济公法道”在我手里却不显灵了。
那么,是否“怪拍”就不可一世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寻思,这不过是在业余界,甚至是某个局部地区里一时的现象。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何国内、世界大赛上,“怪板”打法难有一席之地呢?答案很简单,关键是自身。我自叹没有国手对付各种打法的应变能力,更无能拉两面弧圈那种“蛮不讲理”的基本功。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怪拍”能逞威一时,是因为“少”。如经常接触,找到应对规律,也就见“怪”不怪了。末后,我又自忖,在琢磨对付“怪拍”的同时,不也让自己达到开动脑筋、锻炼肢体,快乐健身之目的吗?
呜呼!“怪拍”让我吃苦头,也让我寻觅了乐趣。